摘要: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和谐校园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进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时,是否可以实现健康发展、稳步地前进,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向、育人、激励的功能是否发挥地良好。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可以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促进和推动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文章就高校思想真是教育视野下,和谐校园建设及对策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和谐校园;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13-0055-01
在进行学生教育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基本素质,笔者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个人品格。
1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主义的转折期内,市场经济制度还没有足够完善,但我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己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之产生的思想转变就十分明显,其表现为道德观念呈现下滑的趋势,功利化也十分明显。当今很多高校的学生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思想,讲究实用性,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其在高校学生中的表现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爱情观方面,与自己谈恋爱的对象必然是自己喜欢的,但是如果是涉及婚姻问题,很多学生则坦然表示希望找个有钱人,这样拜金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学生不再对纯真的爱情有所向往,受到物质影响现象严重。其次,在择业观方面,当今很多学生只希望满足个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对集体的作用,很少有学生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服务于祖国边疆的建设工作。其次,在处理与同学及他人的人际关系方面,同学问的友谊较为淡漠,对别人产生的困难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冷眼旁观,只在乎自身利益是否得到满足或侵犯,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严重。最后,我国高校基本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很多学校也都将这些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这两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十分有限。通过笔者的实际考察发现,很多学生非常厌烦这两门课程,在上课的过程中,逃课、睡觉、玩于机等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学生的业余生活中,很少有学生会花费时问进行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如志愿者这一类的活动,这些学生对共产主义没有足够的认识或者是浑然不知。
当今很多的大学生,由于父母的溺爱,在社会中面对压力,或者是遭受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很少有学生会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这些现象,都给构建和谐校园工作带来巨大的威胁。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和谐校园建设的对策
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各地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2.1树立“有人为本”教育理念
在实际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在师生之间,应该保持和谐、平等的关系,要注重学生之间的沟通,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巾,养成良好的主人翁责任感,让学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真正的主人,从而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成为社会的主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较为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多渠道和方式,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如果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就会进行创造性活动。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性格特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课堂该教学设计,进而满足学生的发展及认知等方面的需求。另外,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努力完善自我,进而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认知等需要,同时要进行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贡献力量。
2.2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让学生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当下高校必须重视的内容。其不仪可以使大学生在和谐、健康的气氛下成长,也能使大学生实现良好发展。那么,该如果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首先,学校应该利用所有条件,来丰富学生的生活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同时还要出台相应的奖励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学校内组织运动会、比赛等。其次,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及时更新学校的报刊、橱窗等,开展积极健康的多元教学。最后,应该提高对环境保护建设的重视,号召大家一同参与生活环境的改造,可以组织一些评选文明宿舍、班级的活动,引导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3结束语
高校是培养具有高素质文化的接班人的阵地,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并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互动和研究,进而引导學生做到严于律己。
参考文献:
[1]周瑞法.构建和谐校园: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想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2005 (9):22-25.
[2]戴宝印,李守彪.强化人本管理理念构建高校和谐校园[J].世纪桥,2005(3):24-25.
作者简介:陈娟娟,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