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目方 闫萧艺
【摘 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特别是在目前的影视作品中。与传统影视作品相比,目前的影视画面更加丰富,场景氛围效果更加突出,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从美国、印度、日本等国进口的作品更受青睐。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特效后期制作,不仅可以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特效效果,增加画面氛围与亲和力,而且可以提高影视制作效率,节省拍摄成本。可以说,通过引入后期制作技术,一方面可以在提高影视作品质量、增强画面效果与艺术性的同时降低经济成本、人力与物力,实现双赢。本文以后期影视作品中的一些典型特效、典型处理手法与技术手段为例,探讨其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应用及重要意义。
【关键词】后期特效;影视作品;应用;主要问题
一、综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获得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更加频繁,文化交流、文明交流更加深入,文明传递速度逐渐加快。在影视后期及制作方面,欧美有好莱坞,中国有横店,世界范围内影视产业均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每一部影视作品都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或民族、人民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及文化结晶。影视作品所表达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是对当今世界文化的表达,还包含着对故事背后的意义的叙述。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现有经济条件及多方因素的限制,许多影视节目不能有真实的拍摄场景,或者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真实的场景,这就需要后期制作运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特效以进一步满足影视制作的需要。特效包括制作影视画面、模拟场景布局和人物塑造等。如何在影视作品中运用特效是后期制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影视后期特效的基本内涵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需求逐渐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地球村的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相互融合,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文化的外来者,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所以其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对影视制作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不仅要从拍摄角度出发,还要在后期制作中增加影视作品的亮点。这就要求先拍摄现代的人工场景,然后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特效,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吸引大众,给人们带来一个古风的视觉冲击。其拍摄过程中可以说没有任何后期中的元素在电影中出现,其使用电脑技术不仅节省时间,也大大节省成本,例如:电影《速度与激情7》在拍摄后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已达到精彩纷呈的画面视觉效果。可以说,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只有经过后期制作的特效才能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三、特效在后期影视中的应用
在影视制作过程中,后期制作尤为重要。它是影视作品中各种元素的统一与有机结合,画面编辑、音乐配置、后期特效制作等工作量大、工作繁琐。后期制作特效的加入,为影视作品的改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制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四、特效在影视后期制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影视特效粗制滥造,专业性不足
"五毛钱特效"之所以被观众议论纷纷,是因为它制作粗糙,不尊重原作和观众,没有影视制作人的匠心与职业道德,存在极强的市场弊端,中国每年都会产出大量的影视作品,数量大、市场广泛,但真正得到观众认可的却寥寥无几。相反,美国影视产业、英国和韩国影视产业所出版的作品缺受到国内观众的追捧。我国大多数影视后期制作队伍缺乏專业精神,需要提高专业素质。
4.2、国内影视特效制作的大环境,影响了后期制作的态度
中国影视后期制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欧美等国家成熟的特技技术相比,还不够成熟。影视特效的应用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于现有技术条件的局限性,影视制片人无法建立良好的影视制作平台,或者是止步于费用昂贵的建筑场景,或者是为了降低资金成本,其均将目标投向后期制作,但因其技术条件的限制或者资金来源的限制,其有关后期制作人员的态度与行业精神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结语
一部影视作品的成功,背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备受关注。影视特效是现代影视作品宣传的重点。酷炫的场景和精致的人物都是由后期制作的特效制作的。综上所述,提高我国影视后期特效制作水平,需要影视制作人不断自我完善,净化影视社会环境,把我们的影视作品推向世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殷琳琳,张晓利.论影视后期特效的运用及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8):53.
[2]张铃函.影视后期特效的运用及发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07):73.
[3]许声华.浅析数字影视后期编辑与特效合成制作[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03):78-79.
[4]杨海军.影视动画后期特效编辑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18):104.
[5]范芳辰.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科技,2012,(16):5.
[6]谭美玉.特效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电视,2015(5):74一75.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张目方,女,临沂大学传媒学院,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专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节目制作。
第二作者:闫萧艺,女,临沂大学传媒学院,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专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节目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