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宏
谈起新生儿黄疸,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去理会,因为要是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它就会成为一种可怕的病。所谓的新生儿黄疸主要是指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该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是指单纯因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暂时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这就是新生儿黄疸。
在我们生活中,每分每秒都会有婴儿伴随着一声哭声降临到这个世间,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开心的事情,所以我们才会无比密切的关注他,但是新生儿黄疸却“威胁”着这些可爱的孩子,它会令一个刚刚迎接新生命的家庭崩溃。其实我们不需要那么的紧张,因为新生儿黄疸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可怕,而且它有目测的方法。现在我来给大家说说怎样去目测判断孩子到底有没有得新生儿黄疸:通过肉眼可见的皮肤黄染初步判断胆红素水平,如头面部黄染,躯干部黄染,四肢黄染,手足心黄染。因为刚出生的新生儿皮肤较红,可以观察皮肤压痕的颜色,如压痕发黄,则为新生儿黄疸,这就是我们可以目测的。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我们知道这一点,起码在孩子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我们可以早一点发现这个病症,如若不然那是最好,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旦是我们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就会发展加重,所以我们应及早的诊治,就不会让病情发展为病理性。黄疸在刚出生的婴儿身上是很常见的,生理性不要紧,就算是病理性也别很苦恼,因为现在我们的病理性治疗也是很顺利的,基本都是在80%以上。
出现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生儿出生早期胆红素生成过多,以及新生儿肝脏不够成熟,代谢胆红素的能力比较差所导致的。这是大多数新生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处理。所以说,当新生儿黄疸是生理性质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过多的去担心他会怎样,但是当新生儿黄疸出现病理性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它的严重性,以及会有怎样的后果,还有他会有怎样的致病性。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新生儿黄疸的两种类型:
(一)生理性黄疸
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包括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胆红素排泄能力缺陷;肠肝循环增加。因此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在生后第1周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二)病理性黃疸
就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红细胞大量被破坏分解产生的胆红素量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造成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如疟疾、输血不当、药物、过敏性疾病等。发生病理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不多。同时由于肝的代偿作用,使其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和排泄增加,肠道吸收的胆素原也增加,尿胆素原增加,粪便颜色加深。更详细一点的说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主要就是下面三个方面,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
1.胆红素生成过多
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红细胞大量被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的病因有: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维生素E缺乏和低锌血症等。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使血
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常见的病因有: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综合征(先天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缺乏)、Gilbert综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症)、Lucey-Driscoll综合征(家族性暂时性新生儿黄疸)、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21-三体综合征等。
3.胆汁排泄障碍
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如同时伴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有未结合胆红素的升高。常见的病因有: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性缺陷病、胆管阻塞、Dubin-Johnson综合征(先天性非溶血性结合胆红素增高症)等。
以上就是新生儿黄疸的两种类型的详细介绍,所以其实说新生儿黄疸不是很可怕的一个病,别一提到新生儿黄疸我们的父母就很害怕,我们只要跟着医生,相信我们的医生,配合我们的医生及时给孩子做治疗,大部分治疗也会很顺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