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倩
摘 要:中国山水画的学习途径主要是通过临摹、写生、创作来完成。写生是“外师造化”的过程,是由“所见”到“所知”,由“视觉”到“传达”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
关键词:写生;笔墨;章法
二十一世纪的画坛,山水写生得到普遍重视,我们应该认识到“强调生活,深入自然”是中国画发展进步的一条必经之路。正如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此外没有第二个源泉。用写生的方法把对自然的真实体验加以记录,从而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素材。素材是创作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素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才能有意义。我的户外写生活动主要以对景水墨写生为主,与自然进行最为直接的接触,写生的形式是多样的,无论是浅降、水墨、或者是青绿都是画家习惯的一种表达方式,其目的都是在于对作品内在精神的表达。在写生过程我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接下来的写生活动我计划以速写记录为主,在创作时通过速写进行整理创作。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速写是记录生活感触的一门独特艺术。它以简练的线条为主,在短时间内概括生活中所见的山水景色,是现实的反映,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并为创作积累素材。通过写生活动,后期由写生阶段转化为画室创作,依靠记忆中的写生印象乃至想象构思创造。用眼睛去观察自然,用心去感受自然。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并能在艺术创作中营造高于生活原型的美。
学习山水画的初期,我主要以传统山水的临摹为主。临摹作品以沈周、文徵明、王鉴、王时敏居多,期间也临摹学习了李唐,王蒙等人的作品。在临摹过程中体会学习了各家的风格特点。而后学各家,化为己用,对于传统要融汇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传统的临摹学习可使其迅速的了解绘画语言,感受作品的同时学习和借鉴作品的绘画语言,吸收前人丰富的笔墨技法和绘画经验,加快学习进度,为其创作做好坚实的基础。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信息的畅通使得西方最新的艺术思潮变得不再神秘。国内的艺术也日益国际化。通过一个范围去广泛的借鉴学习是重要的,更重要是表达的自由和随性,个人感受的真实。在当代世界绘画之中,中国独有的山水画艺术,其深厚博大的传统体系和丰厚的人文内涵,既成就了它本身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地位,也须看到前人留给我们用来学习和传承的法度程式等遗产,对当下人的审美性和想象力在表现与自由上已经不能完全的适应。因为传统是不断的传承与积累发展的,所以要不断的吸收各种文化来发展它。同时,我们受到外来艺术文化的影响,对代西外来文化我们不应该全盘排斥。我们这一代,曾在老师的指导下接受了一定的素描训练,通过素描进行造型基础训练。在后来的中国山水画学习中我认识到,素描能培养准确反映客观对象的造型能力,对中国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一定的造型基础使我在日后反映现实生活的写生中,记录更为得心应手和准确。
中华民族文化虽然受到过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但是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文化精神,而是外来文化被它吸收、改造和消化,其原因是民族精神一直在文化中传承着。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以博大自尊、坚韧不拔为底蕴的中和精神。我出生在山西,这座我生活了二十五年的地方,我爱三晋大地的山山水水。山西背靠太行、吕梁山脉,得天独厚的写生和创作优势,应坚持到自然中去体会和感悟,使内在气质受到大自然的启迪,体悟北方自然山水之魂魄,即敦厚质朴的品格和对恶劣环境的抗争力,进而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相联系,并赋予其博大的精神内涵之象征。然后,把握这种精神象征和地貌特征,融黄土地之情于笔端,纵横变化,从而将主体意识极尽完美地渗透于画面之中,使其山水画作品既表达了对黄土地的情怀,又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格。
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就是古代画家通过在自然界中长期观察归纳出的笔墨表达方式,是一种有节奏、有规律、有程式的艺术创造。在水墨写生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观照自然与人文感受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又要注重传统笔墨在实景刻画中的融合性。
笔墨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必要语言,离开笔墨语言的绘画必然会缺乏民族文化的精神。唐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平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我们应重视笔墨修养,对中国画的笔墨意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认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还是笔墨的表现,中国画的“意”是表现一个画家的思想内涵,通过笔墨所创造出来的“意象”便是中国画的精神。
中国山水画的章法对于创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就好比房子的间架结构一样,对于创作作品的好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一幅作品中章法的好坏起到了决定作用,所以从古至今的画家都十分注重章法的运,章法中最关键的个人认为是景物的提炼取舍和虚实处理。
中国画难就难在对景写生时不知道怎么舍,放眼望去满山都是景,怎么去掉没有用的,提炼出有用的素材加以创作才是关键。而在画案上进行创作时又不知道从何处落笔怎样取材,脑子当中是空的或杂乱的。
在山水画创作的章法立意时,我们首先想到的问题一定是画面景物的取舍提炼,哪些是要加以重点描绘的,哪些是可以舍弃的,要经过提炼来确定下表现的主题。“取”也就是石涛所说的“搜尽其峰打草稿”,要深入大自然中来获取创作的素材,“舍”顾名思义,就是要去掉素材中在创作中不需要的东西。画家黄宾虹说过:“取舍不由人,取舍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揮毫”。可见,取舍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山水画章法的一个重要法则。
清方世庶在《天墉随笔》中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情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拘一种灵奇。”虚实相交也是绘画章法的重要方面。一幅画要虚实相生,若太实则迫塞不透气,太虚则轻飘无力。因此,创作中实的地方要用虚来破,虚的地方用实来充足,做到虚实相间。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