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壮族地区的歌舞文化非常浓烈,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我国近年来提倡文化艺术保护和民族复兴,在这种时代背景中,少数民族的歌舞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壮族地区的民歌题材以及内容,能够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以及民歌的元素表达,在民歌发展中予以充分保护,才能够履行文化保护的意义和职责。壮族是继汉族之后的第二大民族,其艺术文化浓厚,歌舞内容繁多,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保护对象,因此,应该从原生态民歌保护角度入手,在发展中进行保护与艺术加工。
关键词:广西;壮族;民歌;保护
广西壮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明,在民族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和思想元素。壮族人民生活地区辽阔,人口众多,他们常以农业为主,并且具有勤劳善良的品质,壮族民歌就是在这种历程中产生。优美的旋律以及高亢的声音,都能够表达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和民歌的代表性人物诞生,包括“歌仙”、“刘三姐”等等,展示了壮族人民能歌善舞的艺术才华和灵动的人文气质。
一、广西壮族原生态民歌发展中的问题
(一)壮族原生态民歌教育推广不积极
对于广西壮族地区的民歌文化,在很长时间没有被充分重视,壮族地区经历了历史洗礼和文化沉淀,在近年来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建设有所提升。但是在原生态民歌发展中还有没实现主要的保护措施,尤其在校园文化推广中没有对民歌元素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利用。
(二)原生态民歌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
广西壮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在长期的边疆经济发展中,民族文化以及资源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壮族处于我国的南部边疆,地理位置不优越,但是自然资源丰富,具有优美的景致和艺术文化背景。广西地区是旅游的绝佳地域,但是很多区域针对民歌文化的开展不够充分,影响了民歌在旅游事业中的应用和价值体现。
(三)节日活动中的推广
壮族的互动节日很多,在文化拓展以及经济建设中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经济发展中活动文化和艺术内涵的衔接没有想象中那么深入与完善。壮族目前的节日活动发展还延续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格,并且在文化内容以及民歌的编排上也没有很大创新和艺术加工的元素融合。
二、广西壮族原生态民歌创新中的策略
广西壮族在原生态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和文化支撑,在民歌的创新中运用了大量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的团结思想,根据重点的文化内涵以及时间的操作要求,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建设的策略把控。
(一)在校园中进行原生态民歌推广,将民歌元素融入到课堂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特征以及发展需求,应该对壮族的原生态民歌进行梳理和把控,控制过程中进行群众资源和信息的拿捏,根据主要的民族文化传播以及内容的特征,针对青少年进行主要的思想灌输和文化的操控,调整其中的文化特征以及校园建设的要求标准,在课堂中设立专项的原生态民歌教学与考试内容。将主要的民歌元素和民歌技法融入到教学之中,并且设置多元化原生态民歌互动,保持民歌文化在校园的顺利推广。将校园文化和民歌的主体思想进行融合,找到青少年学生的兴趣所在,并且在校园的原生态文明以及建设氛围上下足功夫,针对具体的文化元素和原生态民歌的优势进行重点人才的培养。
(二)在旅游事业中深度融合原生态民歌文化
广西壮族地区的民歌文化历史悠久,具有非常丰富的艺术价值。在民族文化融合以及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中,应该对壮族地区的文化建设进行拿捏和梳理,根据旅游事业中的主要需求以及民歌文化的内容进行整理,调动云生态的民歌内涵并且在旅游建设中加以充分利用。其一,保证旅游基础建设中民歌文化的宣传。包括民歌文化的海报张贴,信息推广,在各大车站机场等公众旅游枢纽地区,进行大力的民歌信息宣传。其二,根据民歌文化的特点进行定点文化渲染,包括故事性制作。因为广西壮族地区的民族传说很多,有很多歌曲也是根据这些历史文化传说背景改编的,因此,可以根据这些民歌的背景进行故事渲染和背景的建设,实现多元化生态民歌的立体构建。
(三)在节日和活动环境中进行原生态民歌推广
广西壮族地区的民歌往往都充满了爱情色彩,同时也包括很多民族团结以及正义战胜邪恶的诸多题材,廣西壮族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因此他们拥有很多文化节日。以往在这些节日中都会有非常热烈的歌舞文化互动,所以,在原生态民歌推广中,应该抓住这个重点进行建设。首先,应该在壮族重大节日中进行民歌活动的推广,并且加强编排水平和活动空间的管理,针对具体的活动内容进行民歌的编排,例如,“三月三”、“牛魂节”、“娅拜节”等等,这些都是壮族的重大节日,在这些节日中都少不了对民歌的安排与演出,应该在这些活动中大量的安排民歌的内容,并且加以利用。其次,在民族活动推广中进行安排演出。我国近年来推行少数民族的发展,并且实行了民族自治的高度发展,在民族推广建设中,应该根据主要的民歌内容进行编排,充分地推动民歌的思想和文化底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广西壮族地区的文化丰富,具有非常高的保护价值和文化延续性,应在文化发展中找到艺术的源头,并且加以艺术渲染。壮族地区的文化历史悠久,其民歌的艺术内容非常众多,是文化艺术创作的源泉,而随着经济发展地区的开放,有很多当地的传统文化开始逐渐消失,针对这种人文化损失,随即就产生了相应的保护机制和政策。通过对壮族地区民歌文化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与探讨,结合相关的民族特征以及艺术内涵,针对壮族地区的发展目标和政策管理方向,实现民歌的开发和资源拓展。
[参考文献]
[1] 戴伟.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和声特征分析研究[J].大众文艺,2018, 21:29-30.
[2] 戴伟.广西本土民族音乐融入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探索[J].音乐创作,2018,12:145-147.
[3] 孙乔楚.从广西壮族“三月三”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民传承”[J].中国艺术时空,2018,06:34-39.
基金项目:2016年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桂东南壮族原生态民歌挖掘与发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Y2016YB355)
作者简介:刘雅琴(1980-),女,广西玉林人,研究生学历,玉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作曲创作理论、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