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其
摘 要:传统经典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文明及全球化浪潮中基于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及其自身所蕴含着的久盛不衰的精神教育价值而重新被倡导回归至现代教育。但在经典阅读落实过程中,在其与现代的师生与教育形式发生联系时,其便不可避免地显露出三大关乎经典阅读必要性、学生经典阅读兴趣、经典阅读之于应试的影响的矛盾来。本文便是就此三大矛盾及对其的处理做出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阅读;三重矛盾
现代今的分科教育形式源于在中国被侵略、反抗、向西方学习的背景下发生的教育西化,亦由于此向西方看齐的初衷,在传统时代社会中作为主要教育素材的经典便被排斥而渐渐遗落,而被由诸多分散的文篇合集——语文课本所取代。但不可否认的却是经典中所蕴藏着的中华民族性格与精神核心,及由此生发的永久性教育价值,因此,经典在现代语文教育中的回归乃为必然之趋。但当其重新回归,由于其与现代师生思想的脱轨、与现代教育形式的不相和谐,而必然会产生矛盾而阻碍阅读落实。下面,则是对其所面临的具体矛盾及解决方法的阐述。
1.关于经典阅读必要性
在经典阅读回归的过程中,其必然要面对“古代思想不适合于现代”等的抵制声音,从而与经典向现代教育中的渗透发生矛盾。对此,我们则可从现阶段教育出发进行看待:在现阶段教育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三毕业,在此整整12年的时间里,在由诸多文篇组构而成的语文教育及不断的应试强调下,读过完整的一本书的学生却寥寥无几,相应地,学生在读整本书过程中才能够获得的深层次的思维能力与全面化的事物认知亦便为妄谈。此以“人文素养提升”为目的、却不读“书”的语文教学怪象令人诧异。在此“整本书”阅读缺乏的语境下,我们再去深入挖掘整本经典阅读缺乏的后果:《论语》、《孟子》、《大学》、《道德经》等经典的内容皆为关乎人一生的根本性问题,即其最初功能是“将人教育成人”,即让其具有高层次的认知境界、具有崇高的精神追求与高尚的灵魂寄托,而经典的缺乏、加之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的鹊起,将会造成学生正确三观的偏移及精神原則的失落。此并非对现代语文教育形式及内容的否定,而是对经典所不可取代的教育价值的强调。因此,上述声音有失偏颇而经典阅读亦具有实施的必要性。
2.关于学生经典阅读兴趣
在承认经典阅读具有必要性的前提下,在经典阅读落实过程中,亦会碰到新一轮的矛盾:经典阅读必要性与学生薄弱的经典阅读兴趣之间的矛盾。对此,我们需要明晰:现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设置皆非源于学生兴趣,而皆基于对其未来生活需要及心智发育需求的考虑,经典阅读亦是。且教师的义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非屈从于其兴趣,此亦是衡量一名好教师的标准。所以,在认清经典阅读意义与价值基础上,教师则大可发挥在现代开放的思想文化条件下自身所具有的教学创造力、充分借鉴现代对于传统经典的多元传播形式,而以“朗读者”、“校园/班级经典诵读节”、“古诗新唱比赛”、“亲子共读”、“师生共读”、“行读结合”、“情境演绎”等此类集体化、动态性的活动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同学们的经典阅读兴趣;以情景阅读及实例讲解等逐步引其进入经典文本的语境与意义,进而将诸多的经典累积慢慢凝聚为古典素养,参与到同学们的人格与道德在小学阶段初步建构的过程中去、参与到其在小学阶段关于人生、社会与世界的认知启蒙中去,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不器”等提升其认知高度与境界。
3.关于经典阅读对于应试的影响
在上述关于经典阅读必要性、学生经典阅读兴趣的矛盾解决之后,教师无法避免的另一重担忧便是经典阅读对教学时间的占据会威胁到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此挂钩的则还有个人教学成绩、学校升学率等,因为中国当下的教育体制及人才选拔、升学规则依旧以“分”为主标准。但实际却是:经典阅读相反会有助于学生应试。
学习有三大基础,第一为智商,这是先天无法认为进行人为左右的要素;二为可以在后天进行人为干预的心智发育,也即思考问题的能力;三则为认知能力,也称为理解能力。一个心智得到健全发育、认知能力得到充分提升的人,其学习、思考与理解能力都将足以使其应对考试,并亦可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经典阅读的过程则恰是通过对其内所蕴含的关乎人的根本性问题的深刻解读与分析潜移默化提升学生主体思考力与理解力的过程。如学生能够理解论语中的“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则其亦能够通过类比,对写作中质与文的问题、对文本篇章质与文等的问题,给出中肯的回答。
总之,经典阅读不论基于国家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基点,还是基于学生在现代多元价值观文化形态内对于自身为人原则的遵守与精神境界的追求,皆应回归至语文教育中来、以“育人”为旨归的教育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姚怀岩.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阅读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9(18):134.
[2]蔡凤燕.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阅读[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8(Z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