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秋月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加强对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工作的重视,可以及时精准地检测在食品中存在的病毒与有害物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核酸探针和PCR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运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核酸探针;PCR技术;食品检验
食品安全是保障人们生活品质的关键与基础。通过科学的方式重视食品安全质量检查,可以在根本上提升食品检测质量,保障各项信息数据的精准性[1]。
1 核酸探针在食品检验中的运用
1.1 核酸探针的概念
核酸探针技术是一种基于核算分子链的特异性进行病毒基因识别的技术手段。通过在不同的核酸链中,对两个存在互补关系的碱基序列的有效配对分析,产生分子杂交链。在实践中主要通过同位素标记以及生物素标记方式探针标记碱基序列。
1.2 核酸探针的制备
基因探针通过直接检验分析的方式了解位置样品分析序列,可以确定探针基因以及相关被检验的基因信息是否同源。进行核酸探针制备过程中要重视以下两点。
第一,通过选择应用的物交叉反应中较为显著的核算片段。第二,确定标记物。现阶段较为常见的主要就是通过32p、125I、35S几种同位素。
1.3 核酸探针在食品检验中的运用
核酸探针根据不同划分方式确定其具体的类型。在实践中要合理地利用核算探针基础理念。通过将核算探针进行基因检验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在基因工程中利用多数基因链的特异性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检验具体状况。进行基因分析通过核酸分子鉴定分析其具体的杂交过程,则可以剔除有害物质。
1.3.1 饮用水安全质量监测
核酸探针技术可以应用于饮用水的日常监测中,如果不进行饮用水的净化处理直接饮用就会导致病毒、细菌以及蠕虫等物质进入人体内,导致人体受到各种安全威胁。重视饮用水安全质量监测分析,通过核酸探针技术根据数据分析水中微生物的特点,及时有效地鉴别其存在的有害成分,可以提升检验质量。
1.3.2 水产品安全质量监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海产品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海产品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食品安全也更有保障。通过核酸探针技术进行水产品检验,可以及时发发现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在源头上合理控制。
2 PCR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2.1 PCR技术的概念
PCR技术属于基因体外扩增技术。在检验中利用体外扩增特定的双链DNA片段进行处理,其有着较为显著的扩增速度。DNA双链在实践中进行受热处理就会变换为两个单链,通过加入人工合成,与靶DNA目的序列进行两端的互补,将核苷酸平片段作为引物,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变性处理、退火处理、延伸循环处理的方式则可以达到大量扩增DNA的目的。DNA分子链在扩增处理中,靶DNA则会随着扩层处理出现几何级数增加的状态。以扩增循环次数为基础增加DNA,酶分子则就会随着运动而被消耗,一次扩增处理,其靶DNA就会扩增到近百万倍。
2.2 PCR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PCR技术具有反应迅速的优势,有着较强的特异性,生物灵敏性极高,通过此种特征进行食品检验可以分析以下几种病原体。
2.2.1 单核细胞增多李氏杆菌
此种类型的病原体在传统检测中主要通过分离鉴定技术检验。通过2~4 w进行克隆,效率较低。利用PCR技术进行检验则可以提升速率。在检验中,对食品李氏杆菌溶液进行处理,可以在12 h内获得结果。此种技术手段不仅有效地提升了食品检验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也可以有效地检测出样本上5~50个细菌。
2.2.2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如果进入人体中就会导致食物中毒等问题。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入人体中会诱发中毒体休克综合症,通过PCR技术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可以在短时间内检验毒素,具有良好的特異性以及灵敏性性特征,有效地提升了食物内部病毒检验的效率。
在检验中通过EMA进行金葡萄菌培养物提取模板的设置,然后将nuc基因作为靶向基因进行PCR反应,进行EMA浓度以及曝光时间优化,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为2×106 CFU/mL的时候发现其可以抑制杀菌DNA扩增。然后可以在含有1%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悬液中制备的DNA中可扩增出目的片段。
2.2.3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进入人体会导致腹泻等症状。利用PCR技术检验,基于克隆基因特异性序列方式,通过改良热解裂的方式提取沙门氏菌基因组DNA。对比实验分析,进行敏感性以及所用引物特异性分析,可以快速地检验标记食品中存在的沙门氏菌,应用此种技术进行检验精准率高达100%。在实践中为了提升检验结果,就要根据规范要求在实验条件之下进行有效处理,避免因为污染等因素影响检验灵敏度。
3 结语
重视食品安全检测分析,可以在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性。根据国家要求,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食品安全检测分析,合理利用核酸探针以及PCR技术进行食品监测分析,可以在源头上合理的控制,避免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中,进而构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思琦,于莹.核酸探针和PCR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投资, 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