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的那个初冬,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谈到人民的期盼时首先提到了教育。至今习总书记的发言还在我耳边久久回荡。
2015年,杏花岭区教育局提出了“科学整合,有效推进,稳步提升”的办学方略,开始实行大学区制管理。为均衡师资,让更大范围内的孩子享有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杏花岭区国师街二小并入山西省实验小学,被规划为山西省实验小学一年级部。随即,我们开始探索如何让幼小衔接教育收到最佳办学效果的路径。
一年级,是小学生的起始年级,如何让他们从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和幼儿时期有一个自然的过渡和衔接是我们努力思考的问题。经过研究讨论,我们定位了学段特色,在学校“做有活力的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形成了“养正于蒙、德教为先”的育人思路,让孩子们由原来的自然状态进入到一种“文化式”“文明式”的童蒙阶段,合理解决一年级孩子及其家长在幼小衔接中可能出现的焦虑、无所适从等问题。
但是作为一年级部,我们的学生只在这个校区待一年,我们每年都会迎来新老师、新学生、新家长,都会面临新困难。基于此,我们探索了一年级部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独立的文化符号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重要教育过程,意义重大。运行初期,我们在整合中立足现实,整体布局,形成了“老师变理念不变,学生变课程不变,家长变文化不变”的低学部管理方式。同时,在管理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低学部程序化管理“33+”模式:学前教育“三培训”,入学习惯“三部曲”及一系列教育教学工作程序化管理模式。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求学过程中身体和心理跨度最大的一个阶段。从“娇小稚嫩”的一年级到“身材高大”的六年级,跨度不只是年龄层面,更多的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差距,随之也带来很多安全隐患。设置独立的低学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有利于创设更加符合低段学生特点的活动,便于实施符合低龄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
从2015年至今,我们从未停止过探索与改革的脚步。我们立足生本教育,让一年级新入学的孩子们在独立的校区获得了更多知识和情感体验,为他们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可能,将一年级校区打造成了新山西省实验小学的一张新名片。
二、独立的多彩环境
为了让山西省实验小学低学部环境具有打动人心的教育力量,我们选择适合低年级环境文化的表达方式,选用了色彩、装饰、造型及人文、开放、灵动的创意唤起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愿望。融合前期历时两个月的设计和改造,所有空间都得到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环境的教育功能,让每一处独有的设计自然流露、润物无声。
教学楼的创意墙、卡通灯、楼层索引、各室标牌、教室展板造型独特且富有童真童趣。楼内玩具吸力扣则表现了不同的色泽,既明快、多彩又不张扬。楼梯上地胶的颜色选取了两种不同的色彩,使孩子们行走其中就知道上下楼梯要靠右行。楼外的文化墙、楼内的中外文化展板从小浸润孩子的心灵。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悬挂在教学楼内,供大家赏析,也是迎合孩子心理的表达方式。操场上契合了一年级低学部孩子特点的设计,展示了“在书中等你”的大型绘本墙,袋鼠、大象、兔子以及主人公小女孩等一系列卡通形象,勾画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环境的营造让幼小衔接这一儿童成长阶段的重大转折阶段,呈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
学校一年一个变化,这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教育热情,独立的育人环境尽情地释放着所有能量,儿童与教师都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
三、独立的育人文化
良好的习惯就像一盏指路明灯,给了孩子们清晰的方向。
小学阶段,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启蒙期”。我们遵循儿童年龄特性,将行为习惯养成作为主要教育目标,构建了“多角度、多元化、开放性”的行为习惯培养方式,从“自己—他人—社会”三个维度进行操作,对孩童的培养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落地有声。
独立的一年级低学部为孩子们提供了从小养成好习惯的平台,我们研磨、提炼、建构了好习惯主题课程模块,将良好的习惯植入到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中,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阶段,让教师引领示范,让孩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创作了十首好习惯儿歌,有《上学歌》《写字歌》《课间休息歌》等,同时采取相应的培养方式和实施办法,在每位教师的课程中落实。一天下午上课前,我经过一个班级门口,看到一个孩子和他的同桌说:“你的握笔姿势不对,咱们背的《写字歌》里说小拇指要向后藏着,你的小拇指伸出来了,要收回去。”我感受到孩子们的努力,也在为学校能给孩子的成长助力而欣慰。
我校的大课间操时间为30分钟。根据一年级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设计了“三个一”大课间操好习惯的培养方式,尤其是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站姿,这对于孩子骨骼生长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编排了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兔子舞》《叮咯咙咚呛操》《武术操》《加油操》,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活动。课后,向每个家庭发出建议,根据自身条件和喜好进行21天运动打卡活动,旨在让孩子从小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
四、独立的课程设计
传统学习模式被打破,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灵活化。从线下到线上、从限定地点到多样场景、从固定时间到时时刻刻、从单一思维到跨界整合、从相对闭塞到国际视野……独立的一年级校区免除其他年级的干扰,使我们能更加充满人文关怀地、贴切地落实课程的实施,更加合理地架构活力文化课程体系。
1.长短课时的由来。前苏联心理学家阿良莫夫认为,儿童有意注意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他通过观察实验发现,7原10岁儿童注意力保持的时间约为20分钟,10原12岁约25分钟,12岁以上儿童约30分钟。结合理论依据,我们把数学、英语、语文等需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学科调整为每节30分钟;美术、阅读、体育课调整为一节60分钟,活力课程(校本课程)一节是60分钟,提升学生体能训练,加大学生智力开发,延长学生阅读时间。
2.长课时的收获。“我的孩子最喜欢阅读课了,他常常在家和我聊起学校的蒙童书苑,置身于书苑中就仿佛徜徉在书海中,孩子们或倚或靠,有的背靠着背诉说着,有的趴在地上一起看书。有许多看不完的绘本,不舍得离开。”一次活动中一位家长说起她家孩子在阅读课上的经历,话语中流露出些许兴奋。将阅读课变成60分钟的长课时,从小海量阅读,是我们着眼于孩子未来成长的规划,給孩子们创造了舒适的读书环境和轻松的读书氛围。多次讨论后我们选择了30余种绘本、15种故事类书籍、6种知识性书籍,目前蒙童书苑有藏书6500册。独立的阅读空间、独特的长课时,为一年级孩子的成长注入了一抹鲜亮的色彩。
3.活力课程的延伸。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每个生命体都有自己的色彩。六岁的孩子们,性格不同、爱好各异、想法独特,有自己的梦想。2018年的夏天,上课前,一个孩子激动地捧着一张邀请函对我说:“张校长,张校长,我的个人画展展出了,邀请您去看哦。”“好的。”我抚摸着孩子可爱的笑脸,看到孩子充满期待和喜悦的眼神,心里格外高兴。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个性发展的成长平台,我们一起思考如何为有兴趣爱好的孩子提供无限发展的可能,最后做了一个决定:先试着让爱好画画的孩子提出申请、提交作品,然后经过美术老师评估后,向孩子发出办画展的邀请,在校园内对其作品进行为期15天的集中展示。这一举动为孩子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之后我们通过和孩子及其家长商量,又收藏了孩子们的作品,并为他们颁发了由学校设计的收藏证书。今后,我们还将探索其他方式方法,为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天地。
我们分享着孩子们的快乐,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规划着孩子们的未来。我坚信教育是一种对生命的成全,我们将继续立足儿童本位,关注个体成长,为每个孩子点亮一盏心灯,让他们的人生也让自己的人生一路芬芳。
(作者系山西省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国师街校区执行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