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下吉林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2019-10-21 08:16孙晓唯李业旗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城市治理城市建设智慧城市

孙晓唯 李业旗

摘要:自2008年IBM提出“智慧城市”理念后,建设智慧城市开始变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前沿趋势,2019年两会更是诸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提案。目前吉林省智慧城市建设已有部分效果,但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为进一步推进吉林省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议在数据驱动城市创新、“互联网+”城市建设新形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提高人才素质和加大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治理;城市建设;吉林省

我国城市问题日益突出,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无时无刻经历着交通拥堵的压力,感受到因人口膨胀产生的住房压力,还有城市资源的短缺问题等,都制约着城镇化的步伐。吉林省也不例外,事实证明,类似长春、吉林、辽源等这样的传统老工业城市发展模式难以解决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现代城市的发展亟待需求新理念、新思路,智慧城市应运而生。

一、吉林省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部分试点城市建设缓慢。

吉林省在2013年开始智慧城市试点的试点工作,直至2016年政府报告中还有关于建设的进度,2017年后的各市的政府报告中并没单独提及智慧城市的建设问题,部分城市的建设工作进展迟缓,原因一是在建设前期创建的目标过高。目标将大部分智慧项目都包含在内,但由于各市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当地社会的实际情况不同,并没有完成目标中的重点项目。部分市区的财政情况不能支撑目标中所有项目的建设。如搜登站镇只启动了智慧农业项目。二是人事变更频繁。试点城市开启以来,例如抚松县、江源区、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府主要领导先后进行了岗位调动,导致新任领导无法对整个智慧城市进展过程有确切的把握,重复建设、遗漏建设的情况多见。三是缺乏统一的部署,吉林市高新区在开展试点城市工作中由于缺乏统一的部署,在网络基础信息化基础没有打牢的情况下盲目开展后期工作,导致部分智慧项目徒有外表,不能应用,创建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二)专业性人才普遍匮乏

吉林省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招聘大量懂技术、有思路的复合性人才。而且智慧城市的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更新,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尤为短缺。但吉林省政府现有的工作人员仍然承担大量行政工作,仍然处于原本行政效率低下、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还有部分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并不适合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相关公共信息平台、政府网站的内容长期不进行更新,形同虚设。政府大厅、交管部门等一些部门的电子终端设备没有专人进行管理,使其成为摆设。这一切都源于缺少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所致。

(三)部门之间存在壁垒

目前吉林省的政府缺乏统一、具体的建设信息化规定,导致智慧城市的建设缺乏统一性,数据采集不全面、设备接入缺乏强制性统一标准,导致各部门进行各自的信息化建设。政府网站样式不统一,不能有效树立政府形象;平台不集成,并不能给普通民众带来便利。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单单是普通的一项业务工作,首先需要政府的统一规划,逐步分解任务,强力推进,并不能由单个部门独立完成。部门间各自为政的结果只能是建设电子办公而已,离智慧城市的目标相差甚远。

(四)“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概念浑浊不清

数字城市、信息城市和智慧城市是有明显差别的,它们的发展是有顺序的。城镇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数字城市阶段,在1998年就开始了;第二阶段的信息技术在2006年它他整合了数字城市的技术有将信息数据第一层处理,就出现了现在政府的电子政务、产业信息化、城市地理的可视化。现在科技飞速发展,这时候就出现了智慧城市。由此可见,数字城市相对智慧城市已是过去式概念。但吉林省的政府报告和要闻中,“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交替出现,构建数字城市的内容同样是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由于目标名词的浑浊,让参与者未能清楚吉林省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和目前阶段。

二、加快推进吉林省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根据各地的网络基础、信息化条件,当地的财政情况、经济发展状况与社会需求情况,适时启动,有的放矢,突出特色。

(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各地要立足为人为本的理念,紧密结合吉林省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和实际情况,将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设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主要内容。按照国家战略要求、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完善智慧城市规划和顶层设计,提升建设水平,而不只是碎片式的“智慧项目”。

(二)明确建设目标。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高级阶段。要想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達到数字城市的标准,优化公共平台,将其建设成方便型、个性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移动端服务平台,让市民感受到公共服务触手可及。打通各部门数据库壁垒,建设安全、统一的资源池。配备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云计算资源管理系统等,首先选择需求迫切,且已具备智能化应用条件的领域进行建设,行程典型应用示范;探索适合智慧城市建设的制度安全保障体系与政策标准保障体系。

(三)要注重机制创新。建设工作不能拘泥有原有的城市建设思想,各部门力求做到资源的互联、互通、互动。要加强与省内其他城市智慧城市办公室的沟通协调,为下一步各城市智慧项目的衔接做好准备,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统筹、依靠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组织的参与,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的建设新格局。

(四)推进建设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紧密结合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不断总结经验,将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应用于下一个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积极关注城市管理、运行的热点问题,倾听民众声音,通过建设智慧城市切实解决普通民众的不便与困难;鼓励开拓创新,倾听群众需求,在此基础上推动在行政管理与便民服务、企事业发展、百姓工作生活各领域的应用;密切关注其他成功省份的建设动态,取长补短的利用他省的优秀成果来丰富吉林省的建设。

(五)重视和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与法律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制度安全保障体系与政策标准保障体系的保护。信息资源的集中必然面临信息泄露的风险,多方社会力量的加入必然会出现寻租、贪腐的可能。在建设前政府应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来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为智慧城市的顺利建设保驾护航。

(六)加快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因此,目前的人才团队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的建设需要,我省应保护现有智慧城市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其创新创造,留住现有人才。同样,我省也应扩大选人用人渠道,让更多懂技术、有想法的青年才干加入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鄢淑清,李慧杰,曹殿才. 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建设思考[J].中国科技成果,2013,23:12-14.

[2]纪雷. 浅谈智慧城市建设[J].建设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9:62-67.

[3]吴恒. 试析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J].建筑建材装饰,2017,12:38-40.

[4]陈晓娟. 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需求与发展措施[J].中国信息界,2013,10:14-18.

[5]刘迁. 智慧城市视域下智慧档案馆建设探究[C].苏州,苏州大学,2016.

[6]宋璟,李斌,班晓芳,冯晓晓,陈锦. 关于我国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信息安全,2016,2:107-111.

[7]杜宇鸽,谢安明. 智慧城市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浅析[J].中国信息安全,2018,3:103-106.

[8]陈晓娟. 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需求与发展措施[J].中国信息界,2013,10:76-79.

[9]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 从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到智慧社会——智慧宜昌一体化建设实践探析[J].电子政务,2018,5.

作者简介:孙晓唯(1993—),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第二作者 :李业旗

猜你喜欢
城市治理城市建设智慧城市
旅游综合体特征分析
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智慧城市视野下城市规划创新探究
唐山城市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新时期银川市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设路径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城市政治学视角下对中国城镇化的思考
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全新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