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从业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结果分析

2019-10-21 09:49叶文惠罗永红胡琼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外周血淋巴细胞

叶文惠 罗永红 胡琼

【摘  要】目的分析放射从业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结果。方法:选择475名放射从业人员,将其作为实验组;并选择45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全部研究对象均接受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观察分析检测结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淋巴细胞微核率明显上升(P<0.05);但是两组均处于正常值范围。在淋巴细胞微核率方面,男性、女性放射从业人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工龄逐渐增长的过程中,放射从业人员的淋巴细胞微核率表现逐渐上升趋势,与工龄<10年组相比,工龄<20年组、工龄<30组的淋巴细胞微核率明显上升(P<0.05)。结论:电离辐射会对人体细胞遗传物质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对于放射从业人员来讲,应不断加强或继续保持职业防护工作。

【关键词】放射从业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

【中图分类号】R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4-0268-01

现阶段各种射线以及放射性物质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广泛,进而也导致接触电离辐射的人群规模不断扩大[1]。为了对本地区放射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情况进行了解,本研究对475名放射从业人员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通过分析检测结果,希望为放射从业人员的职业防护提供指导。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医院从事放射诊疗(岗前、在岗、离岗)人员和工业检测工种的放射从业人员475名,将其作为实验组,其中343名男性,132名女性;其年龄为19-66岁,平均为(40.6±2.2)岁。另选择接受岗前培训准备从事放射工作的健康成人110名,将其作为对照组,其中79名男性,31名女性;其年龄为18-45岁,平均为31岁。全部研究对象均不存在放射线、毒物接触史,未发现良性、癌前病变、恶性肿瘤等的健康人群。在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普通培养法,取新鲜全血(或肝素抗凝血)0.3ml接种于含培养液5ml的培养液内,置于37℃恒温培养箱内静置培养72±2小时,对标本进行制备收获淋巴细胞、制片,以瑞氏-姬姆萨染色,用油镜计数细胞。每名受检者观察1000个胞体已转化、完整的淋巴细胞,对存在微核的淋巴细胞进行计数,通过对淋巴细胞微核计数来计算微核率。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的淋巴细胞微核率观察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淋巴细胞微核率明显上升(P<0.05);但是两组均处于正常值范围,具体情况如表1。

2.2不同性别的淋巴细胞微核率观察

在淋巴细胞微核率方面,男性、女性放射从业人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2.3不同工龄的淋巴细胞微核率观察

在工龄逐渐增长的过程中,放射从业人员的淋巴细胞微核率表现逐渐上升趋势,与工龄<10年组相比,工龄<20年组、工龄<30组的淋巴细胞微核率明显上升(P<0.05),如表3。

3 讨论

微核是间期细胞观察到的特定类型染色体畸变的遗留产物,它有规律地存在于癌症患者及受射线、毒物损伤的周围淋巴细胞浆中;毒物或致突变因子作用于间期细胞染色质或有丝分裂染色体和纺锤体时,导致染色体断裂、断片或整条染色体从纺锤体脱落,继而在分裂末期及以后的间期细胞中形成与主核相脱离的微核,微核游离于细胞浆中独立于主核的核小体,着色与主核一致或略浅,直径约为主核的1/3以下,形态较规整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染色物质在细胞有丝分裂后滞留于细胞核外[2]。淋巴细胞微核属于细胞有丝分裂期间所丢失的染色体,有丝分裂后不能纳入到子核内,并在细胞质内形成单个或众多小核[3]。通过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能对染色体损伤进行准确反映,而且操作简单方便,观察容易。现阶段已成为了评价放射从业人员辐射损伤的一项主要指标【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235-2011)已将淋巴细胞微核测定列为我国慢性放射病诊断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淋巴细胞微核率明显上升(P<0.05);但是两组均处于正常值范围。结果表明,電离辐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放射从业人员的遗传物质,所以应加强职业防护工作。本研究中,在淋巴细胞微核率方面,男性、女性放射从业人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关性别是否会影响淋巴细胞微核还应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中,在工龄逐渐增长的过程中,放射从业人员的淋巴细胞微核率表现逐渐上升趋势,与工龄<10年组相比,工龄<20年组、工龄<30组的淋巴细胞微核率明显上升(P<0.05)。辐射所导致的微核是一种非稳定型染色体断片,并无着丝粒形成,所以留存时间并不长。在工龄逐渐增加的过程中,修复过程则会逐渐减缓,进而让微核率提高。

总之,电离辐射会对人体细胞遗传物质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对于放射从业人员来讲,应不断加强或继续保持职业防护工作,定期对放射从业人员的辐射源照射总剂量进行检测,应符合相关规定;对工作环境进行改善,对防护设备进行改良,满足国家规定的统一要求;放射从业人员应对自身的操作技能进行不断提升,让辐射时间缩短;定期接受健康体检,对染色体损伤程度进行及时发现,为放射防护措施的制定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      姜红,龙高群,张成思.贵州省职业性电离辐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9,18(01):25-27.

[2]      赵俊鹏,韩玉辉,赵阳,等.医疗放射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多微核畸变检测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9,35(01):53-55+58.

[3]      高盛庭,吴水滨,林波.珠海市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与微核率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4):213-214.

猜你喜欢
外周血淋巴细胞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什么是外周血管超声检查
什么是外周血管超声检查
HIV感染者/病人CD4+T淋巴细胞检测及情况分析
滴鼻净高血压患者应慎用
关于血常规检测异常结果的回顾性分析
肺结核合并艾滋病患者CD4+淋巴细胞测定和临床特点
长骨骨折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各类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分析
腮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
三七皂甙对慢性肾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协同刺激分子CDCD58表达调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