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谦
【摘要】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改革与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但大多的探索都只停留在语文教材内,局限在语文课堂中,无法从更宽更高的角度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因此,构建“大语文”课程体系,让孩子置身于更宽广的语文天地,从小得到系统的全面的语文素养培养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要探究的方向。小学“大语文”课程建设尝试从优化国家语文基础课程、构建多元语文校本课程、拓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几方面,让学生获得其未来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大语文课程体系;课程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正确运用祖国语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语文学习如何跳出固定课堂教学模式和狭小的天地,投入到“大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中,让学生获得其未来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仍然是当前语文教育迫切解决的问题。最近几年,我校围绕“大语文”理念,在夯实国家语文基础课程的同时,以构建多元的语文校本课程为抓手,致力于探索如何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语文学习与语文实践相结合,努力为学生构筑更广阔更高远的语文学习天地。
一、国家课程优化增效
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范本,国家有规定的课时安排,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好教材内容的教学,又拓展更多有益的语文课程,必须在提高课堂效率,减少课堂教学少、慢、费、差等问题上下功夫。
1.“板块式”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费时低效,课时教学目标分散,教学环节过多,课文内容分析繁琐,课堂教学以简单的问答为主,缺乏一定的思维训练及语言文字训练。这种简单重复,挤掉了学生自主实践的时间,使学生处于被动位置,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实施的“板块式”教学,所谓“板块式”教学,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它最大的优点是:简洁,实用,高效。为了更好地运用“板块式”教学,我们还邀请语文教育专家余映潮到校进行了为期3年6期的小学语文“板块式”课堂教学培训,通过精简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简化教学环节,落实一课一得,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2.整合教材内容——节省学习空间
语文教材是教学的优秀范例,是教师实施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但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实际进行灵活的处理,如通过把相同主题的精读课与略读课整合,把内容相关的课文与语文园地整合,把话题相关的“口语交际”与“单元习作”整合,把主题相关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整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不仅可以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还可以给学生一个“大语文”的氛围,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通过运用“板块式”教学和整合教材内容,使得我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仅用1/2时间便可以学完国家教材,而且做到减时不减质,为我们拓展其他语文课程,实施“大语文”教学腾出了宝贵的时间。
二、校本课程多元整合
1.课外阅读课程——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
一是“自主识字”课程。语文基础要靠阅读来奠定,大量阅读是夯实和提升语文基础教育的起点。2012年,我校引入由北师大南山附属学校李虎老师首创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小学低年级“自主识字,同步读写”实验研究》项目,通过6年的不断实验和改革创新,这项“自主识字”课程凭借《汉语拼音自主识字游戏卡》,使一年级学生在游戏中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后就进入自主快速识字,识字量达2000-2500个,实现低年段大量识字,同步阅读。
二是“绘本故事”课程。该课程在小学二年级开设,致力培养阅读兴趣,推进阅读。在一年级实现大量识字、同步阅读的基础上,二年级开始通过实施“绘本故事”课程,让学生在画面精美、文字精炼、情节生动的绘本故事中,进行分享阅读、表演故事、联想写话和随机练笔,让学生在阅读与运用中巩固识字,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
三是“主题海读”课程。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对提升语文素养,对提高写作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一种共识。但在科目繁多,学业繁重的现状下,如何才能让学生实现大量的阅读呢?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就能进行阅读,使课外阅读课内化。我们在三至六年级开设“主题海读”课程。所谓的“主题海读”,就是结合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每单元共读一本同一主题的课外书。通过“新书导读——批注阅读——阅读分享”等不同课型实施课外阅读课程,让学生一学期至少可以阅读8本不同主题的课外书,巩固和拓展了教材内容,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激发起孩子阅读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了学生的閱读质量。
2.经典素读课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引入校园,引入课堂,引入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是时代的要求,受到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2015年,学校决定在一至六年级每周开设一节“经典素读”课程,展开了经典素读研究,挑选出一系列经典素读教材,开发了经典素读校本课程,有效地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并探索了推进经典素读的策略。“经典素读”课程内容安排如下:一年级《三字经》及诗词30首,二年级《笠翁对韵》及诗词30首,三年级《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及诗词20首,四年级《老子》及诗词20首,五年级《论语》及诗词20首,六年级《大学·中庸》及诗词10首及散文节选,同时通过每周一次全校性的千人诗会让学生进行“经典素读”展示。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提高了老(下转第32版)(上接第31版)师自身的功底和文化修养,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诗文的热爱,积累了一定的人文底蕴,提升了语文素养,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形成正确的价值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3.多种微型课程——全方位培养语文能力
一是“课前演讲”课程。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设为课前训练时间,即每节课都有一位学生进行课前演讲(内容就是讲一个从课外书上看到的故事),此时还安排一名学生当小主持人主持课前训练。通过每课坚持,全员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是“速读速记”课程。背诵积累自古以来就是学习的好方法,而要能快速地大量地积累,培养良好的记忆习惯和能力十分重要。有关研究表明13岁以前是记忆的黄金期,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的速记能力,学校安排了课前2分钟的注意力训练,由学生主持,限时一分钟速记屏幕上的词语或句子。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不同年段安排不同的速读速记训练内容,低年级以眼脑机能训练、速记词语和句段训练为主,中高年级以速记句段和复述短文训练为主;眼脑机能训练是为了训练眼睛的反应能力,以达到“高效阅读”;词语句段训练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记忆老师出示的词语,并用速记的词语编故事;短文复述训练则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训练学生完整、有条理、准确地复述短文,培养学生的口头复述能力。
4.“诗文积累”课程——扩大学生语言积累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我们以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为主,从中挑选合适的格言、经典、美文等内容,汇编成校本教材,让学生在每周的语文晨读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背诵积累。通过由浅入深、从少到多坚持不懈的积累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还拓宽了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了学生的表达内容。
5.“快乐习字”课程——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字是人的第二张脸,书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我们引进著名写字教育专家胡一帆老师的“快乐习字”电子课程,通过每天午间15分钟的写字训练,提高学生对书法形象美的认识和品味,激发学生对艺术美的向往与追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书写能力,致力通过六年的训练,让学生习得一手好字。
三、活动课程丰富有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搞好语文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除了上好一般性的语文课外,还必须专门组织学生上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语文是母语教学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要合理开发和拓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这样活动课的内容才会丰富有趣,学生才会在激情高涨中积极参与。
1.利用好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
每册语文教材中都安排有一两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如《汉字王国》《轻扣诗歌的大门》等等,我们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组织形式去完成好这些语文综合性学习。通过这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某一方面的语文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都非常有帮助。
2.通过学科整合拓宽语文实践渠道
语文是各门功课的基础,各个学科都需要运用到语文,因此,可以结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适当地与各学科教学整合。如,可以利用综合实践课开展“跟着课本去旅行”的研学活动,让学生跟着课本中的《小鸟天堂》去广东新会的“小鸟天堂”参观,跟着《三味书屋》去鲁迅的故居看看,让学生把在书本上所读所思与真实的生活紧密相连,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可以结合科学课的各种观察实验,让学生写各种科学小论文和小研究报告;可以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学习创作歌词;还可以通過开展读书节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运用语文,实践语文。
3.搭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桥梁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目,可适当减少机械重复的作业,增加实践性的作业。如,周末生活日记、节日感恩书信、假日亲子图书馆等,这些参与性的作业不但有趣,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总的来说,小学“大语文”课程体系的建设,在学习内容上,要努力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在学习空间上,努力带领学生走出课室,走出校园,走进图书馆,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学习方式上,努力改变“教师滔滔不绝讲,学生安安静静听”的传统课堂模式,留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锻炼实践的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