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言
焦虑这个词,现在一定是育儿字典中排名前十的高频词。在中国的家长群中,焦虑几乎无处不在。孩子刚出生,家长焦虑:你家喝什么奶粉,奶粉哪里买?孩子牙牙学语了,家长焦虑:上早教班吗?要提前学些什么?然后,上哪家幼儿园,什么小学?作业做到几点?课外补习哪里上?寒暑假要不要参加冬令营夏令营……每个问题,都能让家长(主要是妈妈)彻夜难眠。
还记得女儿3岁之前,我觉得自己很少因为孩子而焦虑。那时,作为新手妈妈,我买了一堆书,用知识武装自己。怎么喂养,哪个阶段买什么玩具,参加什么运动,统统按书来。就像打游戏先找攻略,纵然不能得高分,平均分总会有的。
但3岁就像个分水岭,我也像马拉松跑到第一个补给站,突然迷了路。生理意义的育儿指导越来越少,而社会学意义的育儿又是五花八门的。而育儿这件事无奈的是,人生的所有选择中,不能更改的唯有时间。妈妈们害怕,自己做了錯误的选择,从而耽误孩子的学习、浪费孩子的天分。更别说,这个时候还有隔壁王家大妞的妈妈朋友圈里晒孩子十级的钢琴技巧;邻居小李儿子期末考得了全优……桩桩件件,都让妈妈更焦虑。
焦虑主要来自于攀比。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我们这些妈妈,过往的人生,都在他人的指导下进行。突然,我们被赋予了指导他人的使命,战战兢兢,唯有向外求援。而外界的信息纷繁芜杂,其他孩子的成绩,还会反衬自己的“失败”。所以,我们因害怕而焦虑,因攀比而焦虑升级。
前几天看到心理学家陈默的一段话,读了后深感认同。她说——“你家孩子学习成绩好,你要爱他,爱他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好学生,而是因为他就是你的孩子;你家孩子学习成绩不太好,你要更爱他,社会成就不够,更要靠家庭温暖;你家孩子是个脑瘫,你要极度宝贝他——这才是为人父母。”(摘自《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