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妍
摘要:现代看似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时代,然而现代又不仅仅局限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尽管其上限的追溯离我们也不算遥远,但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巨变,其研究不可谓不难。由于各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不甚相同,各国的现代化亦不尽相同。中国的现代化是比较特殊的,它本不是当时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原有环节,或者应该说按照中国原本的发展历程这种现代化会推迟发生,然而历史总是具有偶发性,在外力冲击之下,中国被迫现代化,但这种被迫只是暂时的,很快中国又走向了自发寻求现代化的历程。在这过程中,各阶层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将中国引领进了现代化的门槛,毋庸置疑这其中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现代化并非一步到位、一劳永逸,其进一步发展仍需进一步的探索与努力,应该这样说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任重道远
一、最近的时代,最远的时代
提起“现代”大多数人的反应应该是不陌生,因为至少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就正处在“现代”这一范畴之内,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代”又不仅仅只限于我们目前所处在的这个时代,那么它究竟又可上溯到哪个时间段呢?我想,这是没有一个确切答案的。然而,将原本连续发展的历史时期进行人为的分割本身就有着已然设定的标准,所以说我们还是能够根据历史分期的标准大致确定从何时开始就可以划定为“现代”这一时代,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各国各地区的现代化起步不尽相同,各国各地区现代化的源动力也不尽相同,在此仅讨论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比较特殊的,可以说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具有偶发性的,亦即当时的现代化并非中国自发产生的,而是在西方列强外力的冲击之下产生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它应该是中国原本历史进程的一个转折性事件。但放眼世界,现代化的浪潮已掀起轩然大波,中国迟早需要加入现代化的队伍之中,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的现代化又是历史的必然。因此,现代绝不仅仅局限于我们所身处的时代,就中国的现代化而言,它可以上溯到19世纪中国社会出现的机器化、理性化、自由化、法治化等特征出现的时期,尽管这一时期距离我们不过一二百年,然而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中国具体是怎样走向现代化,了解这个过程中的艰难曲折又是不那么容易的,所以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一个最近的时代又是最远的时代。
二、中国的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外力刺激之下产生的,其发展过程都经历了从仿制到自主制造的过程。这实际上体现了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这一过程中由被迫现代化到自主自发寻求现代化的自我诉求。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各国各地区的现代化起步不尽相同,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这个历史时代大体从17、18世纪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并且仍在持续之中;而就中国而言,则起步于19世纪中叶,一直延续至今并将持续下去,据此,“现代”中国就是指自19世纪中叶以来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中国大约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走向机器社会的,在此之前则是手工社会,按照历史的发展趋势,中国也许也能自发地从手工社会走向机器社会,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会出现各种偶然因素,两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提前进入机器时代,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转变是带有被迫性质的,换句话讲,按照中国原有的历史进程,倘若没有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机器时代的到来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谈及两次鸦片战争,我们通常在强调其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苦难的同时也总会突出它们在促进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毋庸置疑,两次鸦片战争让彼时的中国看到了自身的落后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之处。由此,由统治者发起的“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应运而生,从而开启了近世中国的机器化。
伴随着近世中国机器化的到来,中国的工业化也随之起步,而近世中国作为一个工业社会的出现是以现代交通体系的架构、现代商业的发端、现代金融的诞生以及现代城市的出现为标志的。然而由于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带有被迫性,同时国内也因长期的闭关锁国落后不已,机器化与工业化的基础几乎为零,这就造成了当时中国手工业与机工业并存的局面,由此也就有了中国在从农业社会转入工业社会过程中出现的半工业半农业社会的特殊图景。这其实是不难理解的,彼时工业在中国作为一个完全新奇的事物,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其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因此也就必然借助手工業来发展机工业,这可以说是屈服于现实的缓冲手段,但也不失为智慧之举。
机器化与工业化的到来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焕然一新的面貌,但种种这些只是技术上的、表面上的,要想真正实现现代化,必然需要国人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于是自由社会也开始在中国萌芽,具体表现为教育走向自由化以及自由媒体的出现。在自由思潮的引领下,整个社会也更加理性化,具体表现为科学化以及人本化。与此同时法治社会与民主社会也应运而生,这是相当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之前中国作为一个人治社会与专制社会存在数千年,在此之下普通人是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权利的,而法治社会及民主社会的到来开始赋予人们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应有的权利,与此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人们的觉醒,由此更加促进中国法治社会与民主社会的发展。
长期以来“一元多线”的研究路径颇受推崇,这与马克思所提出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形成相应的社会经济结构”不无关系,然而在罗荣渠先生中的《现代化新论》中则破旧立新提出了“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可以说为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罗教授的研究当中,他是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基础的,即他看到了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又看到了生产力的能动性、发展弹性和适应性。罗教授指出,“任何一种经济形态都不是单向度的、静态的,而是多向度的和动态的。”“仅仅用简单化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等分析概念,是很难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模式和不同发展道路的。”历史的发展是各种复杂因素所造就的,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不甚相同,自然也就不能用同一种历史发展模式来观察甚至研究特定地区的历史发展。只有注意到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微妙因素才能理解历史发展的纷繁复杂,历史研究应该是站在宏观的大历史背景之下联系背后的微妙因素的综合考量,二者可以说是缺一不可。研究中国的现代化亦是如此,既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无法套用已有模式,那么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研究也就必然不能沿用其他地区的研究模式,结合中国国情作有针对性的研究才能探寻出中国现代化过程的面貌。据此,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研究罗教授突破了传统的革命史研究角度,整合内外诸多因素,指出“中国通向现代世界的发展过程既不能看成是‘外因引起的单向运动,也不能看成是‘外因与‘内因对立两极之间的直线互动,应看成是错综复杂的、多线性多方向的矛盾运动。”提出了以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四大趋势作为近代中国变革的基本线索的新观点。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模式也正是中国走向现代化曲折的表现,在彼时中国各种内外矛盾交织的社会环境下,走向现代化自然也就崎岖曲折。
罗教授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关键的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即根据中国的国情去探索中国从农业国转化为工业国的具体道路,”这应该是“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的具体应用,中国的现代化本身有其特殊性,只有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才有可能剥离出中国现代化的具体面目。
中国的现代化自19世纪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准确说它仍在发展之中,而没有所谓的终点。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之下中国摸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此才真正探寻出了一条真正符合中国国情也极大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一条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着实取得了诸多成就,事实上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之前一系列为现代化所作出的努力的合力与改良,所以我们必须给予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系列努力足够的正视与重视。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一分子,我想我们是深切地享受到了中国的现代化所带来的幸福生活,而今时今日中国也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稳步前进,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应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似乎还不很平衡,贫富差距仍较大,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亦不甚平衡,种种这些均表明中国的现代化任务仍任重而道远。至于怎样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现代化,这应该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与探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