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联理论翻译观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交际过程。关联理论翻译观认为翻译涉及到三方,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是必须经历两轮明示—推理过程的交流活动[4]。首先,译者需仔细研读原文,准确把握语境,找到原文和语境的最佳关联,积极运用双语转换能力尽可能地将原文的内容、风格和语境进行模拟;然后,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读者能够以最小的努力得到最佳、最大的语境效果,也就是要使译文读者能和原文读者有一样的体验和感受,为译文读者创造最佳关联。
二、我国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国内翻译教学研究的一大障碍在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相关研究较为零散。而关联理论对翻译过程有强大的解释力,为翻译教学的各个层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原文理解、译语表达和译文校对三大步骤中利用关联的思想准确理解原文明示、正确传达语境效果,充分考虑文化背景因素,及时作出译文调整;课程管理者和教师应充分考虑课程设计、教师行为和教学环境等与学生翻译水平、认知心理、个人兴趣等方面的关联性,灵活切实地提高翻译教学质量。
三、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问卷内容
该调查问卷的对象确定为安庆师范大学2018级金融管理专业1、2班,美术专业1、2班共150位学生。下面介绍问卷的情况。问卷的第一部分是句子的翻译,前半部分是两个英译汉的对话。本题主要考查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150份问卷中有43人用明示语言把对话中暗含的意思表达出来了,找到了其中的最佳关联,使得读者以最小的努力就能够理解对话的意思。题目为:1. Can Mary type? She used to be an office secretary. 2. Shall we go to see movie tonight? I have to take care of my sister. 可以看出,本题的着眼点在两个对话的回答句子上,第一句回答上暗含了“她当然会打字”的意思,第二句则是“我不能去看电影”。在翻译时,应先把这两个意思明确地表达出来,如果像其他101份问卷中那样,只翻译出表面意思,也许有的读者也能体会出其中暗含的意义,但是这并不是最佳的翻译。关联理论谈到译者应尽可能为读者省力,那么显然,这两个对话中的翻译明示读者暗含之意会使读者更清晰明了地理解原文的意思。根据本题来看,约有30%的同学在翻译中能够运用关联理论,尽管也许他们是无意识的,但他们已经潜移默化地开始运用该理论指导实践了。
接下来是对习语的翻译。如Just mentioning his ex-wifes name was like a red rag to a bull.本句中like a red rag to a bull(就像一塊红布对牛那样)就是习语。这条习语出自西班牙的斗牛表演:斗牛使用大块红布引起牛的愤怒,挑衅牛向他进攻,比喻“肯定会使人生气的事”。按此分析,该译文则应为:只要提起他前妻的名字,他就会火冒三丈/大发雷霆。
习语来自民间,就必然会反映出五光十色的民间生活。但若译者不知道此习语的背景信息,可能就无法源语所要传达的信息。本次问卷中有些同学则准确将其译出,而有些则偏离源语信息,将其直译为“对他提起前妻就像在公牛前挥动红布一样”,这不但未理解其文化背景,也未达到最佳关联。还有同学将其译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也只能称作文化误读,难免有滥用俗语之嫌了。
(二)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
本次科研活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首先其丰富并深化了关联理论对翻译中文化现象的指导作用,从字词层面到语段层面,有文化差异的地方,就要找到其相关的语言环境和背景,从而找到其中的最佳关联,做出读者满意的翻译作品。在字词方面,不能一字对一词,而是要真正知道词语所使用的语境,才能译出其对应词。在选择翻译策略方面,主要取决于译者要正确地评估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尤其在翻译不同地域中有浓厚文化色彩的作品时,充分运用关联理论。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刷新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理论框架,目前许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理论价值做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有学者对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和适用性发表了不同的观点。
(三)尚需研究的问题
第一,在翻译方面,在译者拿到需要翻译的文本时,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进行翻译,而要仔细考虑该文本的适用场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译者最好能够实地去考察一下自己所翻文本中的实物究竟是什么,然后按照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进行翻译,注意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译文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使得译文符合他们的文化习惯。
第二,在英语教学方面,大学阶段的英语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单词的时候,不应该简单地按照课本生词表所列的单词来教授学生。这是因为,我们通过调查问卷中的词汇翻译研究发现,调查报告的研究对象对单词的翻译及其受其中学阶段所学单词的影响。比如:“桌子”一词的翻译,几乎所有的人都只是翻译成“table”或者“desk”,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以往在他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英文单词都已固定地翻译成了汉语,因而在研究对象的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维。
参考文献:
[1] Ernst-August Gut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Sperber&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Blackwell,1995.
[3] 鲍湘林. 从关联理论看翻译中的中式英语[J].语言研究,2013(10):292.
[4] 程佳佳. 关联理论翻译观与翻译教学[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186.
作者简介:
吴羡(1989—— ),女,安徽安庆人,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