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玺凡 黄海 罗长青
调整呼吸,保持微笑,努力克服全身颤抖,芷江侗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芷江特校”)启智一班的吴星雨用了一分钟的时间,从舞台大幕之后拄着助步器缓缓挪动走向舞台中心。
音乐响起,清脆干净的童声瞬间抓住了在场每一个人的耳朵,吴星雨获得芷江侗族自治县中小学生“三独比赛”一等奖。
一个也不能少、不能放弃。在芷江,像吴星雨这样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入学残疾儿童少年共有300名,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子女就有125人。
在校:一对一个性化培养
300名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入学残疾儿童少年中,在芷江特校就读的有81人,需要送教上门的有123人,随班就读的有96人。在芷江,办有残疾证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学生入学率达到99%以上。
10月9日,记者来到芷江特校,阵阵读书声入耳,尽管不齐,但吐字清晰。81名在校残疾儿童少年依据年龄层次被分成6个班,上午接受的是一般性基础课程,生活应用性强;下午则会根据每一个孩子的综合发展情况开展走班授课,进行剥柑橘、擦皮鞋、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家政培训,类似剪枝等花园管理类职业技能培训和音乐、舞蹈等艺体课程也走进特校课堂。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个性发展需求,课后还会有专业老师进行一对一单独辅导,吴星雨就是通过近半年的课后辅导,从一个爱唱歌但不会唱歌的孩子成为了能勇敢走上大舞台的“小歌手”。
指导老师陈燕妮印象很深,练习唱歌的日子里,住校的星雨每天清晨六点就会起床练嗓。患有先天性重度脑瘫的她下身无法正常行走,站久了会明显体力不支,但由于站立唱歌气息上会更稳定,所以当练唱“三独比赛”参赛曲目《梨花又开放》时,一首歌四分钟,星雨需要不停站起坐下。每天下午她还会让外婆陪着去学校的练歌房,拿手机录制唱歌的视频发给老师看,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她比一般孩子更能吃苦,基本功弱的问题练习不到一个月就解决了,《梨花又开放》这首歌是我帮她选的,意在让她入到歌詞里美好的童年中,但星雨在后期练唱时一直皱着眉头,细问后我才知道,她入学前的童年并不美好,开心的日子屈指可数。”陈燕妮被这个年仅13岁的孩子触动,更觉教好这群“特殊孩子”重任在肩。
“我们从2016年起一对一个性化培养的听障学生杨飞,今年顺利前往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分院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学习,成了我校走出的第一个听障大学生。我们计划寻着杨飞的成才之路培养出更多的大学生。”校长汪小军说。
送课:给残疾孩子家庭送去希望
对不能到校就读的适龄残疾孩子,芷江特校全体教职员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对全县123名残疾学生提供规范、有效的送教上门服务。目前基本能做到对每名学生每月送教一次,每次2节课。
“蒋芬美,女,今年18岁,智力二级残疾,能与人进行简单交流,生活能自理,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做简单的家务。是建档立卡扶贫户,家中还有一个姐姐和弟弟,爸爸妈妈都在务农。”张丹在自己的随身记录本上写道。2018年12月16日起,张丹每个月都要和同事开车近两个小时到芬美家中送教。
由于身患残疾,从小没上过学的蒋芬美认知水平只相当于幼儿园孩童,张丹先通过简单指令教她生活中需掌握的知识。几次送教下来,如今芬美已知道常见蔬菜的名称,并能分辨猫、狗、牛、羊等家禽家畜的叫声,还知道喂养它们时要用什么食物。
“送教改变最大的还是家长的认知。送教家庭的家长从拒绝承认孩子存在残疾,拒绝我们送教上门,到如今看到孩子的进步,家庭氛围变得活跃,家长和孩子的交流也多了。”张丹说。
随班:让“特殊孩子”不再特殊
2017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将达到95%以上。
“你很不错哦,但如果能把古诗写完整会更棒!”老师尹文英在张达宏的古诗抄写作业旁写下了这段评语,还把这张作业贴在了教室的墙上,既给他鼓励,也希望他勇于展示自己。
2018年,患有轻度脑瘫的张达宏开始在三道坑镇木叶溪小学随班就读。尽管在学习能力上相较正常孩子仍会稍弱,但尹文英还是会多给他机会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回答问题,然后和其他同学一起用掌声给他信心。
下课后,达宏到走廊上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脸上的笑容天真烂漫,大家没有把他当成“异类”,在他摔倒时把他扶起再继续游戏。
“特殊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残疾孩子融入社会,让他们逐渐掌握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芷江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路上,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该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唐非说。
(本文所出现学生姓名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