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玲莉
【摘 要】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分析和总结自己多年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建构主义;信息技术;情境;协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和丰富着,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有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应用成果后,建构主义理论逐渐产生并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展开,建构主义理论开始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并应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指导着教育教学变革。可以说,建构主义为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1]。针对当前中小学信息课堂教学的现状,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重点阐述建构主义理论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理论内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得到的。“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个要素[2]。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以本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将新的知识同化或者顺应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建构出新的认知结构,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的学习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2]。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启示
自教育部颁布《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以来,信息技术课程逐渐在中小学普及。经过近20年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已经比较规范,怎样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是值得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学习者只有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要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单靠老师在课堂上关于对知识的讲解是不够的。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各种各样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多媒体演示文稿》这一章时,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之前学生制作的电子报刊《小小孩的童话故事》,这个电子报刊制作精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且配有动听的音乐。精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在笔者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笔者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们也可以制作出这么精美的电子报刊,这堂课就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创设情境,可以是一张精美的图片,也可以是一首优美的歌曲,可以是一段精彩的视频;也可以是发人深省的问题,可以是直观具体的展示,也可以是有趣愉快的游戏。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与他们熟悉的情境的互动中建构新知识、体验自主学习的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因此,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及学情的基础上,围绕知识点设置教学任务。任务要设计得具体、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在具体任务当中包含学生需要掌握的各个知识点。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后就会获得需要学习的知识,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完成任务后,学生获得了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掌握知识的乐趣和喜悦。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修饰表格》这一节时,笔者先给学生下发一张设计的不美观的表格(有意设置的比较凌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表格进行修饰和完善,学生看到老师下发的表格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表格进行修改和完善。经过这一步,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对表格进行修饰的原则,这时,笔者根据巡视、观察到的学生修改情况,请几个学生回答他们分别从哪些方面对表格进行了修饰,并让学生展示操作过程,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学生一起总结修饰表格的原则,看到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修饰表格的原则,学生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这种任务驱动的方法,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知识,还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任务驱动的方法特别适用于这门学科,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任务要设置的非常具体,让学生知道完成任务以后要呈现出什么样的结果,不能笼统地给学生设置很宽泛的任务,具体的任务能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学生心中明白需要完成什么,才能有的放矢。②注意任务之间的连贯性。每一个任务要建立在前一个任务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凌乱、没有逻辑性的任务不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建构。③分层次设置任务。教师在课前根据学情分层次设置问题,分层次布置任务。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对他们设置有一定难度的探究问题。而对于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让他们完成基本任务即可。
(三)运用协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协作交流能力
协作学习在意义建构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可能孤立于某一情境中学习,只有通过与教师、与同学进行及时交流、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协作学习法”。协作学习是将多个学生组织在一起,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来完成某个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3]。这种模式有着其他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帮助,对知识的掌握更容易产生成就感。
笔者在上八年级上册《构建自己的网站》这一章时,就采用了协作学习这种方式。在教学开始前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名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学生做组长,组长组织组员商议网站的主题,在确定好本组要做的網站的主题后,组长负责分配给每一个组员要完成的任务,学生开始按照任务单上自己的任务制作网站。在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组员都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组员进行讨论,小组讨论的过程是思想碰撞的过程,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又会萌生新的想法,大家互相合作、求同存异,制作出了精美的网站,并在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电脑制作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协作学习的方式顺应了新时代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自身的实践,笔者认为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①异质分组,每个组要有一到两名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引领基础较弱的学生。如果一个组都是基础较弱的学生,那么这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没有人引导、帮助,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②设置任务清单,每节课后填写任务清单,并由组长检查签字,以免部分同学滥竽充数,起到及时监督的作用。③及时强化,学生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比如,在大屏幕上展示学生作品,对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
信息技术时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对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总结适应时代发展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全面提升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吴莉.浅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1(9):217.
[2]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苏保同.浅析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2016(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