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齐的崇高

2019-10-21 07:18陶宏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真善美秩序绘画

陶宏

我的绘画方式从来都没有过随心所欲、下笔有神,我一直怀疑我在这方面的能力。但是,我的作品均是经过多日的游历、独处沉思后才产生的,这些画反映了我的种种思索。我喜歡用思想去画画,就像幽深的山涧要有夜鹰的穿鸣,寒冷的大地要有阳光的亲吻,思想如同寒冬里的暖阳,冲破黑暗照亮世界。《向右看齐》的产生亦是如此。

这10幅组画源自我对“向右看齐”的思考。我们从幼儿园做小朋友就开始接触“向右看齐”的口令,之后到做农民、商人、领导抑或当军人、当学者、当其他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向右看齐”的影响。我们的小家会像邻居的和睦、富足看齐,大家则以国家的利益、尊严为重。国家需要有“看齐”的秩序和法度来推动文明的进程,民族需要有看齐的英雄和楷模来引领文明。“向右看齐”是一种方向意识,也是一种美学取向,更是一种崇高追求。选择侧面佛像来表达这一观念,是一种策略,因为佛也有“看齐”的哲学,那就是“真善美”,向“真善美”看齐,不仅是佛家的旨归,也是人类的追求。

向右看齐,这个看似平常的口号,实际上蕴含着我们国家和人民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所要求的标准。在文化艺术领域,向高标准看齐也是提高艺术水准的不二法门。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我在创作中将10幅佛的头像以整齐向右的排列形式布置在画面上,他们庄严、崇高、唯美思考的形象,表达的是我对信仰的思考。向右看齐不仅是一种艺术的排列方式,也是一种思想的看待方式。在色彩上,我运用冷暖柔和的差异对比,在色调的相互映衬和冲突中寻求平衡。线条的勾勒与有意识的平涂,造成了画面古典风格的平静感与氤氲效果,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典式的意蕴精神。

中国古典绘画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我将之吸收在《向右看齐》的系列作品中,但是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照搬,而是融入到我的画面中,并与这一系列画的中心思想相融合。色彩的单纯和造型的静穆,契合了古典主义油画的追求,同时也阐释了我的“向右看齐”绘画的中心主题。在这个系列中,佛仅仅是一种思想的符号,他是智慧的象征,也是光明的象征。佛的本义来字梵文 Buddha音译。是“佛陀”的简称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在大智慧的佛面前,一切都是透彻与澄明无碍的,因此画中佛慈祥的面容和低垂的眉目,带给观者以安宁平静的感受,也正因为如此。

当代绘画已经进入一个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中,我们无法忽视这一事实:绘画表现的空间越来也狭小,绘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果我们还是延续以往的视觉经验或者仅仅以写实描绘对象就满足的话,那么绘画真的就要死亡了。在当代艺术手段日益多元的情形下,绘画中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只是苍白地描绘对象,而缺乏思考,那样的画甚至不能与照片抗衡。这种思考已经萦绕我很久,如何在绘画中寻找精神空间?《向右看齐》就是我思考后的一个尝试。通过我的绘画来表达我的思想,我对社会文化的看法,对历史和世界的看法,让我的画面不仅仅是色彩和造型的组合,更希望似冬日里沐浴的第一抹阳光、春晨中吸入的第一口空气——温暖而舒润。《向右看齐》所表现的秩序感也是我的一个目标,在同一面向的排列中,我完成了“看齐”这一表达方式,它是一种隐喻,体现出我对于标准和秩序感的偏爱。正如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一书中所涉及的这些命题:“秩序感”与波普尔的科学方法论、心理学意义上的“秩序感”、信息论意义上的“秩序感”、生物学意义上的“秩序感”、语言学意义上的“秩序感”。秩序感在画面上只是一种形态的呈现,而其背后,却有着复杂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基于这一理论,才可以将秩序与真理联系起来,而这符合《向右看齐》的本意。回到我这篇文章的最初,那就是,佛家所追求的“看齐”哲学与“真善美”追求,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

作品名称:向右看齐;材料:布面油画;尺寸:1.5m X 1.5m X 10;创作时间:2018年.

作者简介:

王海燕:博士,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所,研究方向:设计理论与艺术创作。

猜你喜欢
真善美秩序绘画
真善美伴我同行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秩序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心灵秩序
习惯了真善美才能拒绝假恶丑
老师来审题
乱也是一种秩序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