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
摘要:幼儿大都因为年龄尚小,接触到的事物和伦理标准还不够,总是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在于其他幼儿相处过程中产生矛盾时,总是会选择向第三个人诉说,即所谓的“告状”来获得自我的心里满足。本文研究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从教师、父母和幼儿三方探讨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研究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
孩子爱告状,这是幼儿在少年时期都会出现的情节。幼儿“告状”并不是一件坏事,可以从侧面间接反映出幼儿在他的年龄阶段已经慢慢开始建立起了道德标准和好坏的评判,渴望能够获得第三方的关注来达到自我意识的认可和改正。
一、幼儿“告状”产生的的动机和原因
(一)验证教师对于某一行为的态度和评判标准
在家里,幼儿在遇到问题和纠纷时,往往会找爸爸妈妈来说理。在幼儿园,这种责任转换到了幼儿教师身上。目前,越来越多的幼儿为了验证教师对于某一行为的态度,更多地通过告状来观察老师对于此类事物的处理方法和最终的好坏评判,最后形成自己对这件事的认知。幼儿的告状行为最终会反映在他的性格养成、待人接物上。幼儿爱告状还受到老师评价标准的影响。所谓评价标准就是常说的“好”与“坏”。“好”就是经常得到父母、教师的认可和表扬的事情;“坏”就是那些经常招来斥责、惩罚和不受宠爱的事情。
(二)打抱不平或者维护纪律
有的幼儿告状,既不是因为自己与他人发生了纠纷,也不是为了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而是代人告状或者是检举其他人的违纪行为。当有小朋友发生纠纷时,有些幼儿就会向老师报告,处于对一方行为的不满和另一方的同情,其目的是求得老师对乙方的批评和另一方的安慰。
(三)嫉妒引发告状
由于嫉妒别人而产生的告状行为。3~6岁的幼儿也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喜欢争强好胜。对幼儿的这种心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失去其原有的积极意义,而走向更为消极的一面,不利于幼儿的成长。例如,有的幼儿在看到别人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的时候,他并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缩小两个人之间的差距,而是通过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在这一方面,女孩子会表现得相对明显一些。
(四)家庭教育不到位
家庭教育不到位是指一些家长在给孩子教育时,往往会会贯彻一种思想,如果有小朋友欺负你,有任何问题,你就去找老师。给孩子自然而然留下的印象就是发生任何事情首先去向老师“告状”。此外,有的幼儿由于平时受父母的溺爱和娇惯,从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他们往往是引发矛盾或者冲突的直接责任者,但由于惧怕老师的批评和同伴的职责,为了逃避责任,他们会主动先找老师告状,推卸自己的责任。
(五)客观或人为因素引发告状
在集体活动中,由于幼儿园场地不够宽敞,玩具少,孩子又多,发生矛盾的次数就多,也就增加了告状的次数。另外,幼儿好模仿动画片中打斗的场面,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增加,或以电视为内容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引起告状。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幼儿因纠纷产生各种告状行为,教师要认真听取孩子的告状,全面而细致地调差孩子们争吵恐高的原因,弄清争吵的原委。
(一)言传身教,让幼儿学会宽容的态度
教师作为幼儿告状的主要对象,要注重言传身教。通过语言交流的方式对孩子的告状行为和原因做出及时的解释和响应,向孩子表示教师是很重视孩子的这种行为的,在自尊上能够收到及时的应答,不冷落孩子。此外,也能够语言交流来解释原委,希望能够让幼儿明白;教师要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同时,幼儿年龄尚小,正是道德标准、人生观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作为领路人,更要做好表率,不能言行不一。让孩子学会宽容的态度也是对告状行为最好的引导方式。
(二)教会幼儿自信而不自我
有些孩子产生告状行为部分原因来自于以个人为中心,不考虑对方小朋友的感受,进而频繁地发生告状行为,这种现象其实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面对这种告状行为时,教师要做的应该是教会幼儿自信而不是自我。所谓自信,就是让孩子能够理解到自己也是有优点的,自己在老师眼里依旧是听话的好孩子,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得到老师的夸奖和赞扬、或者是处于报复对其他孩子进行告状行为,指责某一孩子不对,自己做的就完全正确。只有给孩子在内心深处建立自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集体活动,在发生争执时也能够多为对方考虑,换角度体验,进而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三)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
目前有很多孩子因为衣食无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父母和老师,没有独立性,不能独立思考问题,只要出现问题就立马去跑着告诉老师。这种情况依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教师就要以更多元化的方式来教会孩子独立,可以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故事教学,细细观察每个孩子的思维模式,发觉他们的潜力,慢慢地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生争执与吵闹时,能够独立的解决,。
(四)家园合作
在思考如何解决幼儿告状行为时,也要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寻求家园合作,进一步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教师可以和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幼儿的日常行为和性格,对孩子有更深刻的理解,保证在发生告状行为时如何教育,进而减少下次告状行为的发生。此外,家长也要积极地从教师那里了解更多的关于孩子的信息,更进一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对发生的告状行为能够从多个方面去向孩子解释,并教育孩子,为孩子负责,告诉孩子在发生纠纷时应该更多地要自己去独立解决,而不是打小报告。
(五)增加幼儿之间的交流,让幼儿建立分享意识
幼儿的告状看来事小,跟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作为幼儿启蒙者的教师,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不能够等闲视之。增加幼儿之间的交流,让幼儿建立分享意识,进而能够让幼儿互相之间成为朋友,而不会再因为一些小事情进行吵鬧,告状行为自然会减少。
参考文献:
[1] 赵培.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和应对策略[J]. Advances in Education, 2015, 05:112-118.
[2] 甘雪涛. 游戏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类型及应对策略[J].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6(10):24-26.
[3] 袁丽娟. 混龄班级幼儿告状行为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