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胜
【摘 要】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病率进行探讨分析。方法:从我院2018年全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选取236例进行双下肢深静脉检查,统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病率。结果:23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有7例发生深静脉血栓,患病率为2.97%,其中年龄<60岁的1例(患病率1.59%,1/63)、年龄60至70岁的2例(患病率2.25%,4/89)、年龄>70岁的4例(患病率4.76%,4/84);心功能Ⅱ级的1例(患病率1.33%,1/75)、心功能Ⅲ级的4例(患病率4.21%,4/95)、心功能Ⅳ级的2例(患病率3.03%,2/66)。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更易形成深静脉血栓,患病率达12.29%,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群体,而且随着年龄的递增、心功能的衰退患病率随之升。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深静脉血栓形成;患病率
【中图分类号】R54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1-0080-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淤滞,可遗留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症状[1]。不仅会造成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还可出现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此病也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发症之一。本文旨在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病率,现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8年全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选取236例,其中男130例、女106例,年龄40至78岁,均龄(60.5±4.1)岁;年龄<60岁的63例、60至70岁的89例,>70岁的84例;心功能Ⅱ级的75例、心功能Ⅲ级的95例、心功能Ⅳ级的6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配合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针对深静脉血栓的检查和诊断,彩色超声多普勒具有灵敏度高的特点,诊断费用较CT、核磁共振更加经济实惠,是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法。我院对对236例患者进行双下肢的色超声多普勒检查1至2次,如对结果有所疑虑再进行第2次复查。
1.3诊断标准
1.3.1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236例患者均经过彩超和心电图检查,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心功能等级的划分采用的是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的心功能分级方法来表示,简称NYHA心功能分级法,主要是根据患者对体力活动的耐受情况来划分的,共分为四级。心功能I级表示心功能完全正常,日常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不出现疲乏、呼吸困难等症状;心功能Ⅱ级表示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没症状,一般活动的时候可以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心功能Ⅲ级表示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比一般活动要轻的体力活动时,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心功能Ⅳ级表示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活动后加重。
1.3.2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
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技术进行检查和诊断,超声条件下观察血流充盈情况和血流速度,或超声显示患者下肢深静脉部分或完全阻塞。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 SPSS24.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 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3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共检出例7例深静脉血栓,总患病率为2.97%(7/236)。
2.1各年龄段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患病率
其中年龄<60岁的1例(患病率1.59%,1/63)、年龄60至70岁的2例(患病率2.25%,4/89)、年龄>70岁的4例(患病率4.76%,4/84);各年龄段组间比较均有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見表1。
2.2不同心功能等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患病率
心功能Ⅱ级的1例(患病率1.33%,1/75)、心功能Ⅲ级的4例(患病率4.21%,4/95)、心功能Ⅳ级的2例(患病率3.03%,2/66)。各组间比较均有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静脉流血减慢,静脉血流淤积容易导致血栓;二是血管壁受损,血管壁和人体其他机械的管道是不一样的,因为人的血有自凝状态,而管道里淌的水它是不会自凝的,当人的血管壁受到损伤时,就容易导致血栓形成;三是高凝状态,病人患有其他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还有其他一系列的疾病,就容易导致血液的凝固,形成血栓[2]。慢性尽力衰竭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或许与其血流减缓以及活动减少等有关[3]。对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可采取抗凝、溶栓等药物治疗,结合卧床休息等一般疗法。本次研究中,23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有7例发生深静脉血栓,患病率为2.97%,其中年龄<60岁的1例(患病率1.59%,1/63)、年龄60至70岁的2例(患病率2.25%,4/89)、年龄>70岁的4例(患病率4.76%,4/84);心功能Ⅱ级的1例(患病率1.33%,1/75)、心功能Ⅲ级的4例(患病率4.21%,4/95)、心功能Ⅳ级的2例(患病率3.03%,2/66)。
综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着年龄的递增、心功能的衰退更易形成深静脉血栓,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群体,因而更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预防。
参考文献
[1] 郑淑彬, 陆秀娟.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护理进展[J].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7(2):15-18.
[2] 李燕.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 双足与保健, 2018, 27(19):105-106.
[3] 黄晨, 陈汉威.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研究进展[J].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17, 5(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