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将课堂教学置于问题情境中,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学会提问;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升素养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大多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直接提供给学生的,学生一般不容易感受到“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或意义?”教学实践表明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是被动的。新课程强调开放性、生成性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进教室,走向实际生活,这样可以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动力,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数学素质,增强自信心。
(一)创设良好、和谐、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敢问。
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好学、勇于探究的天性,大胆探索发现,敢于提出问题。
(二)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想问。如:新课开始时,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生动有趣、能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问题情境,迫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我设计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抢答”竞赛,由学生任意报出一-些分数,大家来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看谁答得又快又正确,结果都是教师取胜,好奇心迫使学生想知道其中的奥妙:怎样才能快速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样学生在强烈的问题意识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规律,学起来特别感兴趣,特别认真。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地、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大胆的猜想、推测、探究,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一)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想、猜测并尝试解题
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运用到一定量的知识经验,离开这些知识基础,解决问题将无从入手。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展开思路的基本条件,学生面对新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库中提取相关的信息予以整理和筛选,经过有条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主题图中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两块菜地,并提问:把这两块菜地交换,公平吗?这一问题的提出,既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必要性,同时也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
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大胆猜想,在已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联系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提出“这两个菜地的面积一样大”的猜想,为下一步学生动手验证奠定了基础。
(二)动手实践,运用不同方法验证猜想
任何一种猜想都要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不能轻言它的正确性。在验证猜想时,学生应该运用观察、实验、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辅以画图、计算、拼搭等操作方式来进行验证。例如:在学生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这一猜想时,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数一数、剪一剪、量一量,引導学生想办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 ,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想、看、操作、争论、概括等形式,在两图形间找到它们的“变”与“不变”的同时,渗透了“转化”的思想,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会了利用已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究氛围。
三、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寻求解决方案。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知识,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例如孩子们通过玩积木可以认识到丰富的几何图形;在商场买衣、买鞋时经常会遇到打折的问题;新房装修粉刷墙壁所需材料;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等等。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当然,教师除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之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修改稿)》,教育部,2011版。
作者简介:
彭涛(1970.11-),女,汉族,专科,一级教师,广元市利州区栖凤小学,研究方向: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