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芬 周欠 罗昕
【摘 要】目的:探讨对骶尾部压疮患者在皮瓣转移术后配合悬浮床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骶尾部压疮且行皮瓣转移手术治疗的患者计54例为研究对象,术后随机分为采用普通病床护理对照组(n=27)与采用悬浮床护理实验组(n=27),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结果: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与非计划再次手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骶尾部压疮患者在行皮瓣转移术后采用悬浮床干预,可提高皮瓣的成活率,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骶尾部压疮;皮瓣转移术;悬浮床
【中图分类号】R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077-01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uspension bed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sacral tail pressure sores after flap transfer. Methods: 54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or treatment of sacral tail pressure sores with flap transfer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8.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normal bed nursing control group(N = 27) and the suspended bed nursing experimental group(N = 27). Results: The wound healing time, antibiotic use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and unplanned reoperation were low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using suspension bed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sacral tail pressure sores after flap transfer can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flap,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process of the patient,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 It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appendix pressure ulcer; flap transfer; suspended bed
骶尾部壓疮临床上较为常见,最容易发生于长期卧床活动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和截瘫患者。由于长时间固定于平卧位,使皮肤组织较薄的骶尾部长时间受压,引起局部组织血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导致软组织溃烂和坏死形成压疮。再加上该位置临近肛门、尿道口,在发生压疮以后很容易出现感染,继续向深部和周围组织扩展。对其采用常规换药方案治疗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尤其是骶尾部深度压疮。故临床多以皮瓣转移术进行治疗。皮瓣转移术是将创面周围自带血液供应的一块皮肤和皮下组织,进行转移覆盖到相应的创面。患者术后护理不当,如平卧容易使皮瓣受压缺血坏死、翻身牵拉容易造成出血和皮瓣移位。为更好的发挥出皮瓣转移术的应用价值,考虑采用悬浮床进行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1]。我院的悬浮床为沙粒悬浮床,床内装有600公斤由硅和陶瓷合成的矽砂,使用时“沙”在床面和身体之间起中介作用,通过气流形成波浪,产生悬浮力将人托起,人躺在上面就被“悬浮”起来。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骶尾部压疮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患者行皮瓣转移术后采用悬浮床干预与普通病床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骶尾部压疮且行皮瓣转移手术治疗的患者计54例为研究对象,术后随机分为采用普通病床护理对照组(n=27)与采用悬浮床护理实验组(n=27)。对照组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26~81岁,均数(62.1±7.4)岁,包括脑血管意外10例,截瘫17例,实验组中男18例,女9例,年龄25~83岁,均数(62.4±7.5)岁,包括脑血管意外9例,截瘫18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集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抗感染,并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营养支持,采用新型VSD负压引流技术,彻底清除溃疡创面,待到创面完全新鲜之后,开展皮瓣转移手术治疗。术后配合一次性负压引流器或橡皮引流条等进行引流。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术后采用普通床进行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等全身情况,密切观察皮瓣的皮肤色泽、张力、温度、毛细血管反应,以及创面敷料、引流液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术后为了避免引发吻合位置栓塞,提高皮瓣的成活率,常规应用抗凝药物,要注意观察有无消化道、泌尿系的出血。重要的是术后体位只能采取强迫体位,取俯卧位或侧卧位,防止皮瓣受压,要讲明体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每隔2-4h进行1次体位变换,按照右侧卧位-俯卧位-左侧卧位的顺序进行变换[2]。
实验组术后采用悬浮床进行护理,床温设置在32-36℃,常规护理措施同对照组,于此不同的是,不需要2-4小时进行一次体位变换,但需要注意做好补液工作,应该严格按照悬浮床说明书推荐公式进行补液,即补液量=3mlx创面面积%x体重kg+2000ml。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指标,设定为创面愈合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住院时间。(2)对比两组患者感染率以及非计划再次手术率。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在Excel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设定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康复指标
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预后情况
实验组术后感染率为7.41%(2/27),明显低于对照组25.93%(7/27),P<0.05(X2=12.346,P=0.000)。实验组非计划再次手术率为0.00%(0/27),明显低于对照组7.41%(2/27),P<0.05(X2=7.695,P=0.006)。
3 讨论
骶尾部深度压疮患者以老年患者或截瘫患者群体中最为常见,而由于其受压的风险难以及时得到解除,所以伴随较多的风险,即使采用了皮瓣转移修复术进行治疗,但由于术后皮瓣容易出现受压坏死,可能形成更大的创面,康复的情况仍然不理想。对于该类患者,在皮瓣转移手术后卧于悬浮床之上,第一,能够起到较好的保暖作用,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控制悬浮床温度,对改善创面位置的血液供应有着显著的意义,有利于提高皮瓣的成活率,并促使其生長扩大,而该过程中硅砂的流动也会对创面起到一定的按摩效果,可进一步促进血液的循环。第二,在悬浮床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将干热的空气经由滤单布满创面,有利于构建一个有利于创面愈合的环境,而床内流砂所构建的环境也能够起到抑菌的作用,在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上也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更好的保障皮瓣的成活质量[3]。第三,当患者卧于悬浮床之上,人体与床接触的部位受力均衡,无需患者翻身,节省了人力物力,避免了患者因变动体位而带来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避免了局部创面的长时间受压,可促进创面愈合;避免了翻身时对皮瓣的牵拉、压迫等而引起的皮瓣移位、坏死,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皮瓣的成活率,且能够降低供皮区所受到的张力,可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感染发生率与非计划再次手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悬浮床干预效果更为理想。综上所述,对骶尾部压疮患者在皮瓣转移术治疗后,及时利用悬浮床干预能够提高治疗的效果,可加快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卢乐群, 龚妍, 邓绮兰. 1例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悬浮床治疗骶尾部巨大压疮患者的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12):154-155.
[2] 刘江涛, 赵男, 欧阳容兰,等. 综合疗法在骶尾部压疮处理中的应用[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8, 13(1):58-60.
[3] 悬浮床、VSD辅助臀大肌肌皮瓣治疗臀骶部深度压疮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 2017, 14(8):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