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慧
摘要:从二十一世纪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来,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呈现信息化和智能化,在该趋势下开展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也应当积极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促进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优化,从而逐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基于此,笔者从“构建趣味课堂”“丰富讲解结构”“提供自学资源”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出发,浅谈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提高数学知识的讲解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趣味课堂
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变革、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推动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生成。在目前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积极分析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找准其与数学学科之间的结合点,从而丰富数学课程的教学形式,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一、构建趣味课堂
兴趣是让学生进行知识自主探究的动力,在开展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学生的兴趣相一致时,学生会主动耗费自身的精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和认知。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的深人融合,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游戏情境的构建,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游戏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游戏情境的构建。在课下,教师将“SSS”“SAS”等判定三角形全等方法的简写形式,录入计算机当中,使得每张幻灯片对应一个缩写。在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讲述“SSS”“SAS"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让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紧接着,教师将提前制作好的课件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对幻灯片上显示的缩写进行解释,最先抢到答题权且解释正确的学生获得游戏的胜利。随后,教师再随机展示其余判定的方法,重复上述游戏流程,从而提高学生对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认知效果。
不难看出,在开展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游戏活动的构建,从而提高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促进高效数学课堂的生成。
二、丰富讲解结构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在心智的发育上较为成熟,也具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是对于单一的知识讲解形式,其注意力很难维持较长的时间。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形式多样等特点。在开展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中的多样知识呈现形式,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促进课堂讲解结构的丰富,从而让学生在持续更改的教学形式中,将注意力维持在课堂上,提高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几何图形》的知识讲解中,教师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形式,丰富教学的结构。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先使用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生活含有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认知本节课的知识;紧接着,教师使用框架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本节课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教学节奏;紧接着,教师使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详细讲解《几何圖形》这节课中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式中,保持对本节课学习的注意力,从而逐步实现《几何图形》这节课的有效教学。
显而易见,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的结构,从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提供自学资源
在传统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只有课本,单一、抽象的自学内容,会逐渐降低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制约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而微课这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新颖的自主学习资源。在实际开展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基于教学的内容,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并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观看,能够使学生先于教师的讲解,对数学知识有所认知,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对学生讲述《相交线》这节课前,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从教材中的内容安排来看,“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等是本节课中主要教学的知识。基于上述内容,教师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并按照当前初中生的数学知识认知结构,将微课视频的时长控制在15分钟左右。之后,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下时间进行自主观看,同时结合课本当中的内容,进行自主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相交线》这节课知识的认知效果。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对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具有积极作用。在当前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积极分析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不断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并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应用,促进教学经验的积累,从而构建完整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数学知识的体系,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建华.初中数学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问题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65.
[2]吴涛.借助网络多媒体,优化初中数学教学[J].数学教学通讯,2017(35):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