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欢
【摘 要】目的:分析肝炎后肝硬化(VC)与酒精性肝硬化(AC)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肝炎患者56例作为研究目标,按疾病类型分为肝炎组(28例)和酒精组(28例)。对两组患者入院后3个月内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肝炎组脾脏肿大和原发性肝癌发生率高,酒精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中对肝硬化患者的治疗要先将患者疾病进行分类别,然后针对性治疗,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肝炎;酒精;肝硬化;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103-01
肝硬化是由多种兼一种病因,长期作用或者反复作用而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等[1],肝硬化可导致全身器质性病变,晚期常伴有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症,有死亡危险。肝硬化的分类主要有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2]。因肝硬化在临床中没有很好的治愈方法,所以治疗十分困难,故早期发现,及时诊治可较好的控制病情发展,因此,本次笔者通过对比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宝贵依据,具体方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56例来我院就诊肝硬化患者,选取时间为2012年2月-2017年2月,按照肝硬化疾病分型分为肝炎组和酒精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均符合对应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肝炎组:男女比例为2:3,最大年龄60岁,最小年龄34岁,中位年龄(47.0±2.1)岁;B组:男女比例为3:3,最大年龄62岁,最小年龄33岁,中位年龄(47.5±2.3)岁;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并已签定知情书。排除有重大疾病,严重感染,精神病患者。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临床对比分析。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入院后3个月内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记录;对两组患者入院后3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1.3 观察指标
对比入院3个月内两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版本:SPSS 22.0)处理研究数据,资料描述形式:临床症状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用n(%)描述,差异检验:计数资料为X2;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对比
两组临床症状对比发现,肝炎组脾脏肿大症状发生率高于酒精组(P<0.05),差异存在意义。见表1
2.2 兩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肝紧综合症和肝性脑病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肝炎组原发性肝癌发生率高于酒精组。肝炎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酒精组(P<0.05),差异存在意义。见表2
3 讨论
肝硬化的主要临床特点为肝功能异常和门静脉高压,常见两种类型为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3]。从以往研究中发现,肝硬化的两种类型,它们的并发症和临床症状却不同,而在治疗方案上也不尽相同。所以对肝硬化病人进行正确的分类,然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4]。
本次研究中,从结果可以看出,肝炎组和酒精组患者临床均有食欲减退、乏力、腹胀、脾肿大、肝区疼痛等症状,但肝炎组发生脾肿大的机率高于酒精组(P<0.05),这一结果与陈士林研究结果一致。但其中发病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本次两组并发症对比结果为肝炎组发生原发性肝癌机率高,而酒精组患者则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机率高(P<0.05),差异存在意义。这一结果提示,在治疗肝炎性肝硬化时要最大程度的控制病毒,除掉病毒,减慢原发性肝癌的进展速度;而对酒精性肝硬化则要注意防治上消化道出血。另外,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是死亡的最多原因,故肝硬化晚期患者要注意电解质紊乱、出血与感染等,可减少肝性脑病发生机率。
综上所述,不同病因肝硬化,在临床上的症状、并发症等均不同,临床上要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准确分类,使后期治疗方案更加科学化,严谨化,针对性更强,以提高治疗效果。对肝硬化中肝性脑病和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要引起重视,同时做到最大程度的消除病毒、预防肠道感染。
参考文献
[1] 陈士林.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临床特征对比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14(02):83-84.
[2] 曹卫乐,俞鹤松,周俊,沈建明.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对比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6,28(05):594-597.
[3] 金霞. 酒精性肝硬化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特征对比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6.
[4] 郝俊.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3):132-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