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登清
摘 要:随文练笔作为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一种常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教学就实现了充分地将阅读和写作融合在一起的目的,有效地促进和提升了小学生的读写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探究
引言: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确保学生熟练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将随文练笔应用到写作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明确教学过程的优缺点,从而有助于教师改善教学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对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的随文练笔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一、增加随文练笔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通过多种训练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课程内容教学结束后,教师大多会在学生已经掌握理解文本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充分汲取教材内容中的写作特色,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无论是什么领域的学习,最好的老师都是兴趣,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阶段,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未知与求知欲,因此性格大多活泼好动、难以集中注意力,这也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采用随文练笔的教学方式之前,在阅读文章的选择上应该尽量迎合小学生的兴趣所在,选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文章,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执教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女娲补天》一课时,这本身就是个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魔幻色彩,易于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可以先将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讲给学生们听,然后采用提问导入的教学手法,让学生们自主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进行随笔练习。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女娲之后是怎么把天上的大窟窿给堵上的呢?给予学生自由想象和写作的时间,这样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能够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合理展开文本与情节,引导学生随文扩写
扩写是随文练笔教学方法中最为基础的训练方法。教师在教授完课程文本内容后,在保证学生对于文本与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根据随文练笔的教学目的对文本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拓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作,将文中较为抽象的句子通过扩写进行扩展和延伸,赋予其全新的解释,使其展开后更加地生动形象,带有每个学生的个人色彩,使学生能够通过扩写的随文练笔方法进一步了解句子的结构以及写作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对于阅读的理解能力和文字的运用能力。如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时,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文本的合理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假如你独自去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你会带上某个人还是某个物品呢?让学生借鉴教材中的写作方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發散思维的写作练习。这种以教材为范本,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生活,紧扣教学内容的课后“小练笔”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创作欲望,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和细细揣摩写作方法的机会,能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设计合理的练笔点,发挥想象进行续写
将随文练笔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成果,教师可以借此对学生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身写作能力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能够有效地根据教学反馈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指导,进而能够使教师更加了解每一个学生,也有助于今后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经常会出现在课文某些地方出现空白的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随文练笔的教学设计时,需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领悟性挖掘出教材编排中的练笔点,让学生能够形成在书中学文、在书外延伸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带领学生进入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想象空间。小学语文教材编排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所以具备多样的练笔点,可以让教师来挖掘和运用到随文练笔的教学中。例如小学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图片就非常适合教师在授课中开展看图写话的随文练笔。通过这种挖掘科学合理的练笔点的随文练笔教学方法,能够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将随文练笔应用到小学阅读写作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最直接有效地反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途径,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探索科学合理的随文练笔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祁辉.阅读与写作齐飞 欣赏与创作并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随文练笔[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3):121.
[2]王冬莺.小学语文片段训练策略探讨——以随文练笔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