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云亭
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发挥其重要作用,导致课外阅读流于形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整合:依托“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进行课内大量阅读;课内得法,课外实践;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这表明了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它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语文老师能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一落实到教学的层面,就把课外阅读忘记或放弃了,没有发挥其实效作用。我们老师需要探讨出一条可行的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整合的策略,架起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桥梁,发挥阅读的重要作用。
1 依托“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进行课外大量阅读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强调“课内大量阅读”来学好语文。实验丛书依据教材单元的“双主题”,选取适合不同学段学生阅读的优秀篇章,拓展了学习内容,为教师开展主题拓展课外阅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围绕“大自然的生灵”编排了《古诗三首》《燕子》《荷花》三篇精讀课外及《昆虫备忘录》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主题丛书分别从“可爱的动物”、“植物的灵性”、“生灵有情”三个小主题选编了15篇文章。课本上的课文只有4篇,但语文主题丛书中有关这一主题的文章拓展了15篇,学生在对这些拓展阅读的文章进行阅读时就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课外阅读量。
2 课内得法,课外实践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到了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在“三到”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手到”成为“四到”。无论是朱熹的“三到”还是胡适的“四到”都在提醒我们读书要有科学的方法。
2.1 保持科学的阅读姿势
在低年级,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姿势,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保护学生的视力。阅读时最端正的姿势应该是这样的:上半身端正,腰板挺直,背部不要弯,双手或单手持书,手臂自然放松;下半身双腿自然弯曲,小腿垂直于地面或稍向前伸,不翘腿,不晃腿;双眼离书本一尺,胸部离桌面一拳,握笔时指尖离笔尖一寸。
手拿笔引导视线。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年级越低注意力集中时间越短,在阅读时我们可以训练学生手拿笔引导视线,这是一种自然而有效的阅读方法。以手指引导视线可能会降低阅读速度,但却能有效防止走神。拿着笔可以随时在书上做笔记,标出好词好句,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2.2 训练阅读“思维导图”
学生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书的内容,提炼出主要问题,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进而对整本书的内容有个系统把握。画思维导图时,要尽量少写文字,善用符号、图形和颜色,绘制思维导图的本意是用图形直观展现文字的内容、逻辑关系。学生在阅读《木偶奇遇记》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画简单的思维导图:1.木偶皮诺曹经历了哪些考验?2.在这些考验中它有什么收获?学生根据这两个问题画出思维导图,在绘制的过程中就是对内容的又一次理解和整体把握。
2.3 写好读书笔记
在小学阶段的阅读中,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写好摘抄型和感悟型读书笔记。摘抄型读书笔记,是小学阶段最常见最基础的读书笔记类型。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语言素材的关键阶段,文章中有用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摘抄下来,以便于自己学习。感悟型读书笔记,就是在读完书之后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要以自己的语言为主,较少引用原文。
3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
提到阅读教学,往往就是课堂上围绕课文展开的教学,实际教学中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要想有效的开展课外阅读,就要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明确课外阅读的目标,确定课外阅读的内容,丰富阅读成果的展示形式。
3.1 明确课外阅读的目标
美国学者、教育家艾德勒提出了著名的“阅读的四个层次”,即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根据艾德勒对阅读层次的分类,确定1-3年级学生的阅读目标为基础阅读,主要是识字、朗读训练,进行大量阅读,对内容可不求甚解。4-6年级的阅读目标为检视阅读,在识字和朗读的基础上目标要求更高,更精,学生在读完一本书后要知道整本书讲了什么,书的结构如何,能够画出思维导图。有了这个基本的目标为依据,在开展课外阅读时就能有重点的进行。
3.2 确定课外阅读的内容、确保课外阅读时间
课外阅读要给学生自主选择权,但是不能完全由学生选择,教师必须给予指导。这就需要根据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目标,安排适当的课外阅读,要循序渐进,逐级增加阅读量,体现不同学段的阅读梯度。根据以上要求,学校每个年级不同学期都有相应的推荐书目,每个学期师生共读。为了确保课外阅读时间,让学生重视课外阅读。每周有两节固定的课外阅读课,学生到图书室进行课外阅读课。
3.3 丰富阅读成果的展示形式
3.3.1 举行“朗读者”活动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每周在班里举行“朗读者”活动。朗读内容由学生在自己所读课外书中节选,低年级每人朗读时间为3分钟,高年级为5分钟,朗读形式可单人朗读也可多人朗读。通过举行“朗读者”活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有很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了质的提高。
3.3.2 学生制作书签、创办读书小报
阅读并不是只读书,我们可以把与阅读相关的活动都挖掘出来,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学生读书离不开书签,所以学校里举办了书签制作大赛,在制作的书签上写上自己的读书格言,每人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书签,在书签制作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读完一本书后,每人领取一张A4纸,自制一份读书小报,可以把画思维导图、可以画书中人物、可以摘抄好词佳句也可以写读书体会等,内容不限、形式不限,完全靠学生自由发挥,但主题必须与阅读的书目有关。
3.3.3 演一演经典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老师带着孩子们排演莎士比亚的戏剧并带着他们到处去表演,让一群厌学的孩子发生了改变,爱上了学习。语文的学习是多样的,所以我们在读完课外书时针对学生喜欢的情节,也会让他们演一演,展现读书成果,体会阅读的快乐。《小兔子乖乖》《小红帽和大灰狼》的故事,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班里的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动物头饰,利用围巾或衣服等制作了演出服装,把耳熟能详的故事改编成了课本剧,在家长会上给参会的家长带来了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家长的一致夸赞。我想这就是阅读的力量,故事里住着快乐的童年,阅读让孩子动起来。
总之,要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进行有机整合,课内阅读是基础,是根本;课外阅读是拓展,是延伸。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内阅读创设情境,传授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阅读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爱读书、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习惯,真正使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整合。
(作者单位:临沂市罗庄区傅庄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