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玉 高连兴 马方
摘要:淮河流域耕地面积广,包括5省40市,人口密集,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以“互联网+农业”助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推进重要农产品生态产业链数据建设,可构建平等互利、共信负责、合作共赢的生态农业平台,同时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总值,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生态农业;建设;发展
2018年11月,国家发改委通知印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规划明确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将给予大量的政策支持,将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结合“互联网+”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协同管理和监督,发展生态农业,助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实现地区农业生态产业链资源信息化,意义重大。
1 “互联网+农业”的研究背景
“互联网+农业”概念的前身是农业信息化概念,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世界各国尤其是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就,且发展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可归纳为“计算机与农业初步结合的阶段”“农业数据处理、数据库开发以及知识管理的阶段”“自动控制技术、物联网应用阶段”三种主要历程。相比西方农业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其发展过程可归纳为“单机辅助管理系统规划起步网络技术应用”。现阶段,我国农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开发”也已完成,目前正从信息技术的应用阶段逐步进入“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农业阶段,将“互联网+”与生态农业有机的结合起来,是目前“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2 “互联网+”背景下的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的建设涉及到农业生产体系的整体转型,由于当前农业产业链上的各主体信息缺乏有效的流通渠道,仅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进行分散决策,难以构建平等互利、共信负责、合作共赢的生态农业平台。结合“互联网 +”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协同管理和监督是实现生态农业的现实需要,可使农产品各生产环节得到准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监管和宣传服务,是实现农业生态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机融合可开创农业生产和经营新模式,孕育出新的行业形态,展现了“互联网+”农业的巨大革新力量。研究“互联网+生态农业”,推进重要农产品生态产业链数据建设,可构建平等互利、共信负责、合作共赢的生态农业平台,对助推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结合地区差异进行战略定位
淮河生态经济带涉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5省,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8亿人。在制定“互联网+生态”农业战略时,一定要结合各地区的环境差异,对农业信息化进行产前现状、产中现状、产后现状的分类研究,将“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全产业链的信息化现状进行详细调研,分析 “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内在优势和劣势,并对外界的机遇和威胁进行探讨。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通过对该市主要农产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交通及政策环境进行分析,得出该市在“互联网+生态农业”方面发展的内在优势、劣势和外界的机会及威胁,利用SWOT态势分析模型,列出战略选择矩阵,为盐城市农业全产业链资源整合利用的战略定位提供依据,详见表1。
4 结语
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互联网+”背景下的新时代,农业发展在新时期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尤其是生态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要达到良性發展涉及到政策的支持和社会信任系统的重建,应结合地方环境从全产业链进行宏观调配,并做到严格全面的监督,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业,单凭百姓个人更难以达成,只有通过地方政府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生态农业有机的组织到一起,方能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