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

2019-10-21 05:58夏凤
新农业 2019年10期
关键词:治理机制实证农民专业合作社

摘 要:基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发展背景及前景,通过案例分析法,选择浙西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168家,同时搜集相关课题文献资料,并进行对比研究和分析,总结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与绩效之间的理论关系。通过数据模型的建立,结合数学分析,得出:浙西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具备当地的民俗传统,且治理机制对于绩效具有较大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及盈利能力相对较强,社会满意度相对较高,能够给相关领域研究学者提供理论参考,同时能够促进浙西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绩效;实证;浙西南地区

从定义上理解,国外研究学家Barton(1989)提出,使用者筹备建设农业专业合作社,日常经营都由参与者进行控制管理,形成以共赢、使用为目的的分配及管理组织。据相关部门统计,浙西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上万家,入社农户数量较2017年增长20%左右。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数量仍处于增长期,其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正处于持续上升式发展的阶段,未达到成熟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治理机制及绩效管理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从行业领域发展环境看,绩效组织评价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相对漫长,主要包含了自发和政府管理及倡导两个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迫切需求,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在走向规范化,走向市场化。基于此,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结合实证研究,结合数据搜集、处理和分析等,提出了浙西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农民专业社发展过程中的治理机制及绩效管理规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合作社治理问题综述

从合作社的理论研究上分析,Hansmann(1996)提出合作社的共有制主要是由多人承担,通过分享分配的方式,体现出所有权的企业组织,其中,共赢的发展模式是合作社发展的基石,也是实现成员管理的重要依据。随着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成熟,参与目的、参与人的角色也不断的进行转变,导致各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突出。由于成员资格对于合作社的物品及服务消费领域的使用,使得合作社通常能够承担决策性管理的风险承担复杂性的组织结构。

2 计量模型的选择及研究方法

2.1 计量模型的选择

本文研究过程中,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计量变量,主要包含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和社会满意度三方面。通过分層级管理,实现有序的分类变量,一般在分类变量的层级管理上,分8个有序层次,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是协调一致,紧密结合的,通过组合,形成有效变量集合,所以在评估两者之间关系时,结合数学关系,采用构建数学概率模型方式进行评估,对应回归方程如下:

2.2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度量实证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农产品结构中的同类或者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及利用者,也是通过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开展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社的服务对象及成员是提供农业生产品的销售及加工、运输和贮藏的生产经营性技术和信息等。由此可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提供经济服务的过程中,以经济组织形式为主,结合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模式,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发展利益,这样才能够具备社员共同体和企业双重身份。以调查实践为基础,通过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务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缺乏规范,同时在问卷调查的分析与统计的过程中,其通过测度可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报表数据的合理化分析。本文结合综合情况,选择了3种相关的技术指标,来表示当前浙西南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绩效考核机制,主要从成长和赢利能力、社会满意程度三方面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这三者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变量中的定义见表1,结合成长和赢利能力、社会满意度3个考核子指标,采用李克特五点度量表(Likert Scale)的方式,评价过程主要合作社的负责人参与,并通过实地问答,合理划分绩效指标及其调研过程中的得分方式,划分其中8个层级。

2.3 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的实证度量分析

通过前述内容的讨论和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治理机制,结合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总结了相关的变量分析,其中主要包含管理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股权结构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社员的退出权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外部监督管理机制及能够反映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色,即依托部门。

3 实证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3.1 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与绩效基本统计特征分析

本文依据浙西南地区的16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的方式,实际发放调查问卷360份,有效回收调查问卷158份,其中调查问卷的回收比例达43.89%。由此分析出调查问卷的可信度系数为0.836(可靠度分析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分布见表2。

结合以上表格数据,统计分析相关结果,得出:浙西南地区农业合作社的理事会规模相对较小,理事会成员主要由合作社内部核心管理人员组成;平均6人为理事会成员,相对社会人员均值155人的数量来说规模不大,合作社之间的差别较大,标准差为2.59,平均高达83%,而外部的成员较低,平均只有3%左右。对于管理者来说,普遍持有相对多数的股份,从理事会成员的持股数量来看,其平均持股量为5.46,不同的合作社之间在股东持股比例上存在一定差异性,标准差在0.15,差异性较小,其中,第一大股东持股量一般在20%。合作社的股权相对集中。前十大股东持股量相对较高,平均值在6.85%左右。合作社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一般,召开合作社成员大会一般一年2次,监事会议一般一年3次。

3.2 浙西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机制与绩效间的关系

首先,合作社的绩效与理事会构成、成员分配等具有紧密关系,其中,理事会的规模、对应赢利能力等对于参数的估计值具有重要影响,其统计不显著。而理事会的规模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满意度估算为正,这表明,在理事会规模的赢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分析中,其具有较大的意义。其次,理事会成员持股量的增加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赢利能力正向影响范围较小,且影响并不显著。估计结果显示,对于这3个回归系数来说,其在置信水平上,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在合作社的管理过程中,对应工资激励作用相对明显。

4 结论

由调研分析得知,浙西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规模无论从成员数量还是级别上都应适度,除了要吸纳有管理经验的高层人员外,还要吸纳普通农民,实现合作社结构的层级化,提升管理水平。

课题来源: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社团专项课题);浙西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态绩效调研,课题编号:2020B01。

作者简介:夏凤(1981-),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猜你喜欢
治理机制实证农民专业合作社
专用性人力资本、治理机制与企业创新
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创新: 案例剖析
隆阳区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思考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
O2O电子商务顾客满意度分析
安置农民参与社区公共环境治理机制构建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思政课对大学校园网络谣言的防范及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