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社会事件对抑郁症的影响

2019-10-21 06:40王晓磊邢文龙薛瑾艳
医学信息 2019年17期
关键词: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抑郁症

王晓磊 邢文龙 薛瑾艳

摘要:目的  观察抑郁症患者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以及生活事件方面与健康人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2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心理科住院的抑郁症患者30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时期本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使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量表(SSRS)以及生活事件量表(LES)进行测评并比较。结果  病例组SCSQ总分及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SSRS总分及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LES总分及家庭生活、社交及其他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来自家庭生活方面和社交方面的刺激事件可能更容易引起抑郁症的发生,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提高患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以及在处理事件中选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将有助于降低抑郁症的发生。

关键词:抑郁症;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生活事件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in terms of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and life events.Methods  30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and Psych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ihezi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from September 2018 to February 2019 were selected as case groups. Another 30 healthy subjects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CSQ), the social support scale (SSRS), and the life event scale (LES) were used for evaluation and comparison.Results  The scores of SCSQ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s in the case group were small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SRS total score and objective support and support utilization scores in the case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LES total score and family life, social and other scores in the cas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In daily life, family life and social stimuli may be more likely to cause depression, give more social support, improve patient access to social support, and selecting positive coping styles in dealing with incidents, this will help reduce depression.

Key words:Depression;Coping style;Social support;Life events

抑郁癥(depression)又称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核心症状主要有情绪低落,兴趣丧失与精力下降,此外抑郁症患者也存在较多的负性想法,如产生羞愧、无助、无望,绝望感,甚至试图自杀或自杀[1,2]。在中国和其它发达国家中,抑郁症在精神障碍所致疾病负担中位列首位[3]。抑郁症病程长,复发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个人日常生活能力,不仅对患者健康造成影响,也增加了家庭与社会负担。近年来抑郁症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相关研究发现,全球抑郁症发病率逐年上升,近20%的人口,其一生中都会患上抑郁症[4]。这可能与近几年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各行业竞争压力增大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将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生活事件等方面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上述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2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心理科住院的抑郁症患者30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时期本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标准  病例组:①符合《疾病与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ICD-10)诊断标准抑郁发作或复发性抑郁发作诊断的患者[5];②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版本)总分≥21分;③年龄18~65岁。对照组:①精神检查无异常;②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版本)总分≤8分;③年龄18~65 岁。

1.3排除标准  ①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酒精或药物依赖者;②妊娠、哺乳期妇女;③伴精神疾病症状者。

1.4方法  使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量表(SSRS)以及生活事件量表(LES)进行测评并比较。

1.4.1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  该量表是在国外应对方式量表基础上,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结合我国人群的特点编制的量表,重点反映了个体在遇到应激时采用应对方式的特点。该表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量表)组成,包括20个题目。积极应对维度由题目1~12组成,重点反映了积极应对的特点;消极应对维度由题目13~20组成,重点反映了消极应对的特点。采用多级评分,在每一应对方式项目后,列有不采用、偶尔采用、有时采用和经常采用4种选择(相应的评分为0、1、2、3),由受试者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好一种作答。结果为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和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

1.4.2社会支持量表(SSRS)  主要了解受测者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精神疾病和各种躯体疾病的关系。共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3个维度。量表第1~4,8~10条:每条只选一项,选择1、2、3、4项分别计1、2、3、4分,第5条:分A、B、C、D四项计总分,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计1~4分,第6、7条:回答“无任何来源”则计0分,回答“下列来源”者,有几个来源就计几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即十个条目评分之和,客观支持分数为2、6、7条评分之和,主观支持分数为1、3、4、5条评分之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分数为第8、9、10条评分之和。

1.4.3生活事件量表(LES)  该量表含有48个我国较常见的生活事件,包括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家庭生活方面(28条),二是工作学习生活方面(13条),三是社交及其他方面(7条)。一次性的事件如意外惊吓要记录发生次数,长期性事件,如夫妻感情不好等不到半年記为1次,超过半年记为2次。影响程度分为5级,从毫无影响到影响极重分别记0、1、2、3、4分;影响持续时间分3个月内,半年内、1年内、1年以上共4个等级,分别记1、2、3、4分。各部分数为正性事件分数与负性事件分数之和。事件分数为该事件影响程度分与该事件持续时间分与该事件发生次数的乘积。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 SSP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满足正态分布方差齐条件,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应对方式的比较  病例组在应对方式总分、积极应对方面分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消极应对方面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社会支持的比较  病例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分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观支持方面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生活事件量表比较  病例组生活事件量表总分、家庭生活、社交及其他方面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工作学习方面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疾病,它可以是长期的或反复的,严重损害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功能[6]。一项超过10年随访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为4%~10.6%[7]。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积极应对、客观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武向兰等[8],Tang W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中抑郁症患者在积极应对方式较对照组得分低,表明抑郁症患者在生活中遭受到挫折打击,遇到困难时能采取的积极应对方式较少。在社会支持方面,抑郁症患者在获得的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方面较健康人偏低,提示抑郁症患者获得的客观社会支持较低,在其遇到困难时,从外界获得的支持帮助以及安慰关心较少且抑郁症患者也不擅向家人、亲友或者组织求助,在生活事件方面,抑郁症患者在家庭生活事件和社交方面受到的刺激强度高于健康人。抑郁症的发病与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密不可分。由此可见,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来自家庭生活方面和社交方面的刺激比健康人要多,其寻求他人帮助的意愿较低,获得的社会支持也相对较少,遇到困难或打击时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也不足,这些因素可能都与抑郁症的患病率有关。也提示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使用药物的同时,也应在心理治疗方面多正面引导患者,以更积极的方式和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同时向患者的家属做好健康宣教,给予抑郁症患者更多理解与支持。

综上所述,给予人们更多客观社会支持,提高社会支持利用度,掌握更多积极应对的方法,在遇到重大生活事件时给予提前干预,采用积极正面的引导,可能会减少抑郁症的发病率。本研究样本量偏小,入组患者局限于某一地区的住院患者,因此结论的代表性有限可能与全国其他部分地区研究结果比可能存在地域差异,另外本研究仅做了横断面的评估,如果能进一步的追踪随访,做出动态评估,则能更好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为该疾病的预防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Kim JL,Cho J,Park S,et al.Depression symptom and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service use[J].BMC Psychiatry,2015(15):261-273.

[2]Kiosses DN,Gross JJ,Banerjee S,et al.Negative Emotions and Suicidal Ideation during Psychosocial Treatments in Older Adul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17,25(6):620-629

[3]Zere E,Walker O,Kirigia J,et al.Health financing in Malawi:Evidence from National Health Accounts[J].BMC Int Health Hum Rights,2010(10):27-38.

[4]Kessler RC,Berglund P,Demler O,et al.Lifetime prevalence and age-of-onset distributions of DSM-IV disorder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J].BMC Complementary& Alternative Medicine,2005,14(1):422-422.

[5]Sinzig J,Schmidt MH,Plueck J.The Representation of Early Onset Depression by ICD-9 and ICD-10 Categories[J].Psychopathology,2011,44(6):362-370.

[6]Vilagut G,Forero CG,Barbaglia G,et al.Screening for Depressio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with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CES-D):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J].PLoS One,2016,11(5):e155431

[7]Ebmeier KP,Donaghey C,Steele JD.Recent developments and current controversies in depression[J].Lancet,2006,367(9505):153-167.

[8]武向蘭,李月红.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简易应对方式及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2017,16(11):774-777.

[9]Tang W,Dai Q.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first-year Chinese undergraduates:The roles of socio-demographics,coping style,and social support[J].Psychiatry Research,2018(270):89-96.

收稿日期:2019-4-23;修回日期:2019-5-8

编辑/肖婷婷

猜你喜欢
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抑郁症
山东体育学院术科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
浅谈如何应对讲解员的职业倦怠期
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