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70后诗人、小说家。代表作有《诗上海》《艾》等诗集,八本“陈仓进城”系列小说集,百万字长篇四书《后土寺》《地下三尺》《预言家》《醒神》,作品大量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转载,多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等机构评定的文学排行榜。近年获有:第三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第二届都市小说双年奖、《小说选刊》双年奖、首届陕西青年文学奖、第八屆冰心散文奖,以及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优秀作家贡献奖。
秦岭南麓有个丹凤县是我的老家,城北有一座山它有两个名字,别人喜欢叫凤冠山,我则一直乐于叫鸡冠山。
因为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凤凰,不明白这凤凰到底为何物,长得像什么样子。倒是鸡,我不仅养过多年鸡,反被鸡养过几年。觉得鸡这小畜生,比起猪呀狗呀,优点真是多多了。一是勤快,瓜架下,田地边,一天到晚四处寻食。二是不挑食,见啥吃啥,包谷麦子它吃,菜叶草籽它吃,虫子腐物它吃,万一啥都没有,石子它也吞咽得不亦乐乎。三是它长得快,二十一天就出壳了,三个多月就成熟了,公鸡开始打鸣,母鸡开始下蛋,一年能下三百个蛋。四是比较低调务实,它长个鸟样子,有一对大翅膀,但它不像麻雀鸽子乌鸦之类的,有事没事就飞起来,跑到天上转一圈。天上又没有吃的,也没有它们的巢穴,除了显摆自己能上天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呢?
讲了这么多鸡的好处,想说明鸡冠山的好处。鸡冠山之所以以鸡身上最漂亮的部位命名,因为鸡冠山的山顶,怪石嶙峋,褶皱百结,尤其是旭日东升,或者夕阳西下,被火红的阳光一点染,无论从颜色、线条和外形远远地去看,活脱脱都是一只充血的鸡冠。养过鸡的人都知道,公鸡与母鸡在雏鸡的时候就可以区别开来,区别方式凭的就是鸡冠。鸡冠大的,明显的,颜色深的,就是公鸡;鸡冠小的,不明显的,颜色嫩的,就是母鸡。小时候家里养鸡,其实并不是养鸡,并没有粮食喂它们,反而是鸡在养我们,靠着几只老母鸡没日没夜地操心,下蛋,换家里的油盐。所以养鸡,大家喜欢养母鸡,抓鸡娃子的时候,专挑那些没有鸡冠的小雏鸡。但是有一点不要误会,母鸡并不是没有冠子,只是比公鸡长得晚一点,长得小一点,颜色浅一点。
如果硬要让我给鸡冠山定个性别的话,我觉得它应该是一只老母鸡。
原因之一是颜色。一早一晚从远处看鸡冠山,虽然也是充了血的,充血不够明显,而且大部分时间,它不是红色的,也不是白色的,而是惨淡的——老母鸡的冠子就是惨淡的。我分析原因,恐怕是由石头的质地和植被造成的。登过鸡冠山的人都明白,山中的石头质地比较差,属于碎石和乱石,可以说是风化石,也没有一块石头有奇特的造型,无法拿出来打磨一下,当成一件艺术品摆着。从远处看,山顶是光的,像鸡冠子是不长毛的,其实石头缝里不但长着茅草,还长着密密麻麻的野枣树。这两者加在一起,山顶不容易反光,或者说反光不够。本来阳光是灿烂的,被并不光滑的山顶反射之后,就变成惨淡的了。
原因之二是样子。如果远远地看,尤其是从城南朝北看,山腰是时疏时密上下错落的树林子,酷似鸡身上蓬松的羽毛,穿插其中的一块块庄稼地,春天是油菜,夏天是麦子,秋天是玉米,冬天是雪花,随着四季红黄白绿地变幻着,像是扑棱棱的翅膀。县城是依山而建的,整体来看是一个椭圆形的鸡窝:城内有南凤街、新凤街、凤鸣街,与紫阳宫路、机耕路、车站路纵横交错,这些老街并非徒有虚名,是铺了青石板的,被磨得油光滑亮,坐在街边打牌喝酒,风吹过的时候有如凤鸣,尤其夜宿此处静听街风,宛如和美的萧声——相传舜作《萧韵》曲的时候,凤凰都被招来了,说明凤鸣与萧声同源;丹凤古代是“北通秦晋,南结吴楚”的交通要冲,上行翻过“远别秦城万里游”的秦岭可进入长安,下行越过“关门不锁寒溪水”的武关可直达武汉,城外便留下了马帮会馆、船帮会馆、水旱码头、龙驹古寨,近些年又建了滨江公园等景色,这些人文古迹与现代园林相互串缀,把这个鸡窝编制得十分漂亮。加上城外的万亩良田,尤其夏季麦子熟了的时候,鸡窝里更像是铺了金黄色的麦草。
一座山,一座城,新风古韵,加在一起,不像一只鸡伏在鸡窝里像什么呢?公鸡是不会抱窝的,只有母鸡才会抱窝。抱窝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正在下蛋,一种是正在孵化。到底是何种情况呢?给我的感觉两种可能都有。如果是夏天或者秋天,它更像是在下蛋,那涌动的人流,那繁华的市井,是鸡蛋落地之后的满足和喜悦,甚至真能听到咯咯哒咯咯哒的声音;如果是冬天或者是春天,它更像是在孵化,那围炉小饮,那其乐融融,必定是小鸡破壳而出之后,老母鸡张开自己的翅膀,把一群小家伙拢入自己怀里,享受着闲适生活的安静和温暖。
尤为美妙的,是这个鸡窝,放在了一条江边,无论是下蛋还是孵化,都有无尽的景色可以欣赏。这便是丹江,从城南偏南的地方,由西向东穿过,江水清澈,不深不浅,不宽不窄,不疾不徐,不动不静,不冷不热,曲曲弯弯,若隐若现。丹江恐怕是过于干净的吧,山与城的倒影自不必说,而且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还照得见阳光的影子。按说水是没有影子的,阳光也是没有影子的,但是在这丹江里,水便有了影子,有了影子的水像佳酿一样醇厚;阳光便有了影子,有了影子的阳光像玉液一样透彻。丹江里的鱼儿,我叫不上来名字,有人介绍说,鲌鱼,鱤鱼,鲤鱼,娃娃鱼,种类繁多而稀罕。这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最应该有影子的了,偏偏身子与影子全不见了。明明有成群结队的鱼儿在面前,却是无论如何也辨别不出来的,以为是水或者是水中的一丝儿波浪。如果把脚或者手伸进水中,它们便过来吻你,也可能是咬你。有一些调皮的,偶尔跃出水面。只有这样,你才会发现它们是存在的。
我曾经在丹凤县城呆过几年,结交了四个要好的文朋诗友,一个姓张,一个姓秦,一个姓王,常到丹江里钓鱼。我们钓鱼,不像其他人用倒钩,也不像姜子牙用直钩,我们什么钩都不用,只需要带一根绳子,从丹江边折一根柳枝,从河滩上剜几只蚯蚓。把绳子系在柳枝上,把蚯蚓绑在绳子上,然后把绳子垂入水中。我们几个人,从中午一直钓到傍晚,不仅仅晴天钓鱼,下雨天也会打着伞钓鱼。我们之所以如此钓鱼,有两个考虑:一是我们不想伤害鱼,反正我们钓出来的鱼,不会带回去烧菜熬汤。大家都知道这鱼烧菜熬汤,肯定是鲜美无比的,尤其娃娃鱼,是大补之物。一旦钓到鱼,无论大小胖瘦,都会扒个沙窝窝养着,临走时统统是要放回江里的,我们只是享受一下钓鱼的那个过程;二是钓鱼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谈古论今,四个朋友都喜欢写诗,老张还喜欢写散文,我除诗之外兼写小说。大家来钓鱼的时候,带着各自新写的东西,或者是徐志摩的诗集张爱玲的文章,一边垂钓一边交流切磋。谈到妙处,彼此击掌言欢,谈得不投机,彼此指着鼻子骂娘。老张性子直,老王脾气暴,两个人有时候,一个会梗着脖子,一个会卷起袖子,一副要斗鸡的样子。老秦憨厚温和,每到关键的时候,往两个人中间一站,左盯盯老张嘿嘿一笑,右盯盯老王嘿嘿一笑。我准备看热闹呢,面对老秦这个傻子,我们三个只有哈哈大笑的份儿了。
或许是这种情绪感染了江里的鱼,即使我们不想钓它们,它们也糊里糊涂上了钩,拖着我们的钓杆在水中跑,似乎提醒我们说,快点把我拉出去。把它们拖出水一看,不明白它们太傻呢,还是太贪,吃完了绑在上边的蚯蚓,把绳子深深地吞进了肚子,算是一种自缚吧。
我在丹凤县城的那几年,业余时间一部分消耗在丹江里,一部分消耗在鸡窝一样的县城里,大部分还是与这帮文朋诗友一起消耗在了鸡冠山上。
一是摘果子。鸡冠山上果子最多的是秋季,主要是野枣子,可以说满山都是,长在石头缝里,白哇哇的一片,有些长得好的,个头有指头肚子大小,经过霜打之后,由青色变成了白色,吃起来肉多而甜。这些野枣子不能摘得太早,太早了没有熟透,咬不动,没有一点味;也不能太晚,太晚了虽然变红了,实际上成了空皮,干巴巴的,没有什么吃头。如果是秋天,我们四个好友,无论因什么上山,就边摘边爬,边摘边吃,吃不下了,不用带回家。带回家味道就不同了,事实是味道还是一样的,人要的就是一个采摘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心情就变了,爬起山来感觉很快,一点都不觉得累。野枣子再怎么吃,无论如何是吃不完的,老王喜欢摘下来玩弹弓,打麻雀,老秦则喜欢埋在地下,照着他的说法是养蚂蚁,过一段时间果然会生出一窝蚂蚁。
二是打兔子。鸡冠山上兔子尤其多,恐怕是这里风水好。动物也是讲风水的,鸟择良树而栖,就是这个意思。讲风水,主要有这么几方面:一是比较向阳,兔子生性活泼好动,天寒地冻的时候,没事喜欢出来晒太阳,而且向阳的地方,冬天仍有青草,主要是麦苗子。冬天雪下得再大,麦苗子也会长得绿油油的,不像阴坡,麦苗子都会被冻死的。二是幽静而不偏僻,免子怕寂寞又胆小,太偏僻的地方它受不了,人太多的地方它又提心吊胆。鸡冠山下就是热闹的县城,鸡冠山上并无一户人家,只有零零星星的爬山之人经过,正好不闹不静,不闲不适,它可以趁机与人捉捉迷藏。有一阵子,我们喜欢上山打兔子,如其说是打兔子,不如说是和兔子玩游戏。我告诉大家,我上辈子是兔子,所以我是懂兔语的。我把耳朵埋在地下,可以准确判断方圆什么地方有兔子,它们在说些什么。有一次,我说,两百米外肯定有兔子,而且是两只,一只说,今天天气不错,另一只说,可惜马上变天了。他们说你就吹吧,非得和我打赌,赌晚上回县城的两壶包谷酒。循着我指的方向走了一百多米,果然看到两只兔子在麦地里追逐,傍晚的时候果真飘起了雪花。他们不服,那一年冬天,几乎大多数周末,我们都泡在鸡冠山上,按照我的指引打兔子。有一次,看到一只兔子骑在另一只兔子身上,叽叽歪歪的,也可以说是唧唧我我的。我们拾起石头,疯狂地追打,吓得两只兔子,裤子都来不及提(如果它们穿裤子的话),沮丧地抱头两散,惹得我们幸灾乐祸地在麦地上打滚。其实,多数时候我连人话都听不懂,哪懂什么兔语,不过我也不是瞎闹闹的。古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别说是一只兔子,一只蚂蚁从世界上经过,都会留下蛛丝马迹的。兔子冬天的盛宴,只有一道主菜,就是麦苗子。太阳出来后,它们一家三口,或者是夫妻双双,肯定会晒着太阳赴宴。如果麦苗子的茬口是新鲜的,说明刚刚被兔子啃过,它们还没有走远,顶多也就一两百米而已。
三是去山上下棋。文朋诗友之间喜欢下棋论道是不足为奇的,可是我们四个人之中,偏偏有一个怪人老张。老张不喜欢在家里下棋,也不喜欢在城里下棋,原因是他在家里或者是在城里,无论与谁做对手是必输无疑的。按照他的意思这家里与县城地方太小,都不是骑马放炮的地方,似乎真上疆场一样。我分析原因,是每次下棋的时候,如果有观棋者嘀咕一句,尤其他老婆在耳边说句话,哪怕与棋局无关的话,他立马就慌了神。每次有人要下棋,他就拿一件衣服把象棋一卷,挎在肩膀上说,走,上鸡冠山。
鸡冠山上有几个石窟,都在悬崖峭壁上,确实是爬进去下棋的好地方。老张说来也真奇怪,一到这里下棋,他便杀气腾腾。每每逢到危急之时,他就会放下棋子,站起身,一边气势汹汹地撒一泡尿,一边茫然地俯视着山下,像一个王在思考他的江山社稷和前途命运。等他再回到棋局中,必定是峰回路转。所以他总是赢多输少,其他三个人轮流着上场,与他大战九九八十一个回合,基本是中午上山,会一直杀到天黑。遇到十五月圆之夜,还会趁着月光继续战斗。有一次天下大雪,在石窟也避不住了,大家还是冒着大雪,下到了傍晚时分。等收了棋盘,头顶已经积了一层雪,下山的路也被大雪给封住了。
无论是上山摘果子、打兔子和下棋,都和去丹江钓鱼一样,总是志趣相投的这么四个人。恐怕正是这样的环境,不几年的工夫,各自羸得了自己的江湖。凭着这些,老张很快离开了丹凤,进入西安一家杂志社当了编辑,老王从丹凤调到了商州,在一家史志办上班。我年纪最小,负担最轻,则走得最远,一口气跑到了一千三百公里外的上海。从此天各一方,十八年间与老张见过两面,都是在西安城里,每次就两个小时,吃一顿饭,喝几杯酒,又得各奔东西。十八年间与老王和老秦连一面都没有见过。按说我每年会回丹凤一次,但是仅仅是路过县城,唯一能做的就是坐在车上,无奈地望几眼鸡冠山而已。
只有老秦一直没有离开丹凤县城。他先在学校教书,后来在教育局机关上班,每每怀念起当年,我都要打电话给他,问他还上不上鸡冠山,还下不下丹江?每次他的说法都是一样,鸡冠山建了亭子,铺了几条小径,开了一些石窟,按说更漂亮了,丹江上建了大桥,两边种植了绿化,有了泛舟漂流项目,按说更有意思了,但是如今没有那个心情了。问起原因,他说,你们都走了,玩不起来了。言下之意,无论是鸡冠山还是丹江,都是因人而生的。
我是這样理解的,丹凤城北的这座山因其形而得名,它看似还在,气息已经变了。像有一只鸡,无论公母,养鸡人已去,公鸡打鸣也罢,母鸡下蛋也罢,都是毫无轻重的。就是说,如今的鸡冠山早已不是当初的鸡冠山了,那叫它什么名字才是合适的呢?想一想,我还是叫它凤冠山吧。
《庄子·秋水》中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鹓鶵亦即凤凰之属,和凤凰是无异的。经过研究和田野考古发现,凤凰其实并不存在。
凤凰它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凤冠山何尝不是一个传说呢?
责任编辑 杨 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