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教学例谈

2019-10-21 08:30王晶晶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念奴娇怀古赤壁

王晶晶

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教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新的高考政策,采取新的“3+3”模式,语文是历年高考的第一门考试科目,语文考试出现了7大变化:其一,语文试题的题量会加大,题型将更加注重阅读量和阅读速度,考生必须加快答题速度;其二,命题范围将大大扩展,因此考生需要加大课外阅读量;其三,试题内容重在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其四,加强对课外阅读的考查,包括经典阅读、阅读广度与阅读品味;其五,文言文题型难度加大,要采取1+X,考课内的一篇古文,然后配上四、五篇课外古文;其六,题型更加注重综合性,考生需要灵活运用;其七,高考作文要重视议论文,同时不能放弃记叙文。总之,语文科目的考试难度会越来越大,这就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尽管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文,但涉及文言文及其他文学体裁的内容仍显不足,必须加强古诗文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传统文化的能力。而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仍未认识到古诗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古代汉语学习及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因而只停留在简单的背诵和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层面。学生过而忘之,对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的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古文教学内容更全、分量更多、要求更高。古文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高中阶段,新版课标修订中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的数量也从14篇增加到72篇(首)。

本文就高中古诗文教学谈几点看法:一是对古诗文作者应作详尽的介绍;二是阐述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三是剖析文本和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四是分析名句精词,融通古汉语知识;五是挖掘其中包含的思想内涵。

一、详尽介绍古诗文作者

小学初中阶段,对作者的介绍可以简单概述,让学生大体了解即可。方法也是多样的,只要有趣,学生能知道即可。但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知识面已经较宽,且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初步形成,对一些经典的古诗文开始尝试品鉴,有更多了解诗文作者的欲望,因此在高中古诗文教学时应对作者进行详尽介绍。当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去介绍作者。但这完全可以放到课外进行,学生通过有的放矢地搜集整理资料,可以对作者有深入的了解。课堂上,老师再让学生进行归纳,视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如一位老师讲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对作者介绍就是这样处理的:

导入:(音乐起,放《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配音幻灯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师: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这个三足鼎立、英雄辈出、风云变幻的时代,曾经走过一批批个性张扬的英雄。他们叱咤风云,指点江山,大显身手,激扬文字。伴随着这首(明代文学家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乐曲,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切换幻灯片苏轼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学生:齐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通过音乐、画面、教师的导语、学生的诵读,创设出滚滚长江东流、英雄豪杰闪现的情景,进入最佳的课堂教学场景,继而切入到作者介绍。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创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千古绝唱的作者?

学生作介绍后,再放幻灯片: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號东坡居士。诗、词、文、书、画皆工,四川眉山人,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一十五卷。词有《东坡乐府》等。教师再进行简要讲解。

二、阐述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的《论语》《孟子》《庄子》外,还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大多是经典之作,是古代社会的真实写照,每一篇经典作品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社会根源。因而,了解作品的有关背景,既能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品,又能增加他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体会古诗文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为将来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奠定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可见,在教学中阐述作品的历史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古诗文创作的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是相互联系的,作者经历与社会现实相互关联,不管是浪漫手法还是写实手法,都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们仍以《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为例,这位老师是这样阐述作品背景的。与前一教学环节紧紧相连,自然过渡。

师:苏轼一生经历怎样?对他的心态以及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放幻灯片: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州。”)苏轼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用三个词来形容(放幻灯片:屡遭贬谪、历经坎坷、大起大落)

师:纵观苏轼一生,其身处逆境,历尽艰辛,既保持一种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旷达胸怀,亦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苏轼这种旷达洒脱的精神,千百年来影响着后人,令无数中国文人士大夫钦羡和仰慕。

随后借助幻灯屏幕(“乌台诗案”“文、武赤壁”)着重讲述写作背景。苏轼登临赤壁矶之前,刚刚经历了“魂飞汤火命如鸡”的“乌台诗案”,苏轼出狱后被贬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的监督和管制,形同囚犯。在“乌台诗案”中经历生死之劫,心情的复杂、低落是可想而知的,而黄州是苏轼走向成熟、实现人生转折的地方。然而,这个赤壁并不是三国时期周郎风流倜傥、一战功成的赤壁。正因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历史上从此有了武赤壁(湖北蒲圻)和文赤壁(黄州赤壁)。武赤壁发生了一场战争,一将功成万骨枯;文赤壁用丰富的想象力体现了诗人的感悟和追求。可以说,苏轼的一首词和两篇赋成就了黄州赤壁。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能给苏轼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为什么如此深厚的历史意蕴和人生况味会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地方呢?一串问题,引起学生的探求欲。要想得到答案,就要从词作中去寻找。

三、剖析文本和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

剖析文本和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有了较好的铺垫,学生对古诗文作品就会兴致盎然。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讲,学生的读、思、议,既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理解掌握作品的内容,获得知识,又能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将其与和它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建立联系,达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效果。

请看《念奴娇·赤壁怀古》文本分析教学片断:

这首词可分为四个层次进行理解。“大江东去,……三国周郎赤壁”为第一层次,是时与空的对比与转化。“时:千古、三国;空:大江、赤壁。”时间与空间触及了人生的两大领域,这两大领域在大江和流水中交织在一起。思考:时间和流水有何共性呢?(单向性,一去不复返)这是什么样的感触呢?(对时间易逝、生命无常的感触,对大自然壮阔美的热爱)

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将其与和它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建立起联系。

师:用流水代表时间的流逝,苏轼不是第一人,水与月,是古人在诗词中经常吟咏的物象,水以其缠绵多情而被人寄托了无限情思。请说说古诗文中咏水的美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山是眉峰聚,眼是水波横。”“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同样写大江,李后主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悲哀中缺少反省和超脱。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悲哀感慨之中通古今而观之,有一种超脱、超然物外的气度。作者眼前之水,是融入了人事之水,所以,眼前这条滚滚而去的长江,幻化为波涛浩淼的历史长河,无数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在波涛中一一展现,又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这样一来,眼前之景与历史人物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象地体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对时间和空间的深刻感触得到了整个民族的认可,这也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文化信仰。

四、分析名句精词,融通古汉语知识

凡古诗文中的经典名篇,都充盈着许多名句精词,对这些名句精词重点点拨,既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又能有的放矢,进行古汉语知识的教学。

仍以《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片断为例: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描写江河的古诗文名句。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巨浪拍岸,怒涛汹涌,水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是动与静的对比)穿、拍、卷三个动词,插入了三个静物画:天空、雪、河岸。作者具体选用了哪些意象?(大江、乱石、惊涛、千堆雪)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穿”——夸张手法,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惊”——拟人手法,写江水的汹涌;“拍”——夸张手法,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卷”——(夸张手法,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雪”——比喻手法,写出水色纯白如雪)

师:这些精妙的词汇,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美的雪浪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作者从悬崖、陡壁、怒涛、波浪中见变化宏大、雄伟壮丽、气势恢宏、格调高昂。这种格调正与赤壁作为古战场的地理位置遥相呼应,读着这一美句,我们似乎看到了三国古战场的刀光剑影,听到了战鼓号角齐鸣,感觉到汹涌的江水咆哮着迎面扑来。“卷起千堆雪”的主语是什么?(古汉语特别是古诗词中,省略句子成分的句式很多,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既有差异又有相通。这里的“卷起千堆雪”既是景物描绘,又是苏轼心里卷起的千堆雪,苏轼心中无限的感慨欲向大江抒发)读着“大江”“千古”“江山”“画”等,你有什么感觉?(“千古”给人抽象感、永恒感;“大江”没有实指是哪一条江,所以读者无论是何时站到江边都会有这样的感悟;“江山”“画”是对景物的泛指。这些词给人一种共通的體验,一种类似的情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诗性传统)

五、挖掘所包含的思想内涵

不管是经史哲学策论,人文地理百科,传记神话传说,诗词歌赋杂言,任何一篇古诗文,都包含着一定的内涵。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经典之作,每篇都有着丰富的思想,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学生起到熏陶启迪、教育示范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挖掘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显得尤为重要。

再以《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片断为例:

《念奴娇·赤壁怀古》共100字,其中有28字是写周瑜个人的。有人物、形象、外貌、衣冠、作为,简直就是一部惟妙惟肖的小说。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周公瑾呢?这是为了进行得与失的对比。

周瑜之得:年轻有为、委以重任、建功立业、千古留名;对比苏轼之失:早生华发、被贬黄州、壮志难酬、英雄末路。如此一个叱咤风云的周瑜身上寄托了苏轼的什么情感呢?请看苏东坡词中的复杂情绪。“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国”指哪?呼应词题,指三国时的孙吴赤壁。“多情”指谁?指如果周瑜的魂魄来游故国,他应该也多情,笑我苏轼早生华发。苏轼的词里流露出因政治理想的落空而悲哀的情绪,他把悲哀写进开阔的背景和悠久的历史中,融会在整个江山之中。他壮志难酬,跟周公瑾的建功立业相比,他是很悲哀的。可周公瑾也“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苏轼有“得”么?有,他的这首词让黄州赤壁名扬千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组是大和小的对比,也是开头和结尾的对比。开头“大江东去”,一个“大”字,结尾“一樽还酹江月”一个小小的杯子,一个“小”字。是无奈,是解脱,是对命运的认可。苏轼用“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来面对现实,从而对天下的事情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里说:“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精神境界。把小容于大,当我们有了大的精神,张开双臂,仰望宇宙,有什么不可忘记的呢?我们不可以操控命运,正如我们不可以操控行星的运转,当我们狂妄的时候,问题也大;当我们在大自然面前认识到自己渺小的时候,问题也小,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而已。这时候,我们就会像苏轼一样原谅了世界,原谅了人生,原谅了自己。词中一位是年轻有为潇洒从容的儒将,一位是双鬓微白渴望解脱的一个谪官。从读者的接受来看,春风得意者可看周瑜,没落失意者可看苏轼,无论心灵处在什么角度都会在词中得到共鸣。这就是中华民族一种深沉的、执着的、追求和谐的精神风貌,更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

高中古诗文的教学,探索者很多,方式方法各异。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其目的都在于能够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古诗文的能力。

(本文为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课题《唐宋诗词审美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念奴娇怀古赤壁
念奴娇·脱贫振兴庆盛会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念奴娇·脱贫振兴迎二十大
清晏园怀古
念奴娇 国庆(外三首)
上都怀古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念奴娇 ·白衣兴颂
翠云廊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