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摘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教育要求,专职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必须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个人素养,与普通辅导员一起开展学生工作之时能够优势互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立德树人 新时代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163-02
对于我国高校教育而言,立德树人是其根本任务。这不仅是高校工作的关键环节,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立德树人问题的重视,明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依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内涵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同时,高校还应该通过创新,找到该项工作的具体落实途径,促进“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发展。
一、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理念的任务更加明确
一个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已经来临。基于此,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国人逐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当前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这也使得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及其相关任务与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同样,我们的教育教育发展事业也处在了新的历史节点上。教育是国之大计,教育是民生之基。
为了实现教育强国,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满足人民的学习需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推进“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的落实。这是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从十九大报告中找到的实践开展方向。就某种意义上而言,于教育事业中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可以与我国优良的教育传统相契合。“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立德树人理念契合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需求,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要着眼于新时代新征程筹谋新篇章,聚焦于新的要求,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理念。
二、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内涵更加丰富
“立德”最早见于《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是讲,人的最高境界是创立德业,其次是创立功业,然后是著书立业。其中的“立德”就是建立人的德性,即培养好的德行品质,确立正确的品德榜样。“树人”见于《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即培养人才。自古以来,教育行业就在不断地追寻优秀的人才培养方法。培养人才并非一蹴而就,既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需要应用正确的方法;因此,才让前人发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感叹。于“树人”而言,立德既是前提也是根本。“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树人是立德的归宿和目的;立德最终是为了树人,树人最根本的在于立德。
自古以来,我国都极为推崇德才兼备之人。在我国古代,更是不乏“以德入仕”之人,这从侧面反映出了立德和树人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我国承袭至今的教育理念——以德育人。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一样重要,德育是教育开展的基石。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难度,但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而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新时代的人才需求,更有资格被称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扛起实现中国梦的大旗。高校作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战场,必须积极落实人才培育的根本目标,促进其核心职能的综合发挥。在新时代的今天,在教育改革发展经验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的当下,立德树人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把立德树人作为树立德性和培养人才的理论成果和实践过程的总和,要求在全社会树立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德,为社会培养全面型优质人才。即新时代的高校立德树人就是造就担任中华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确立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他在参加北大师生座谈时,着重强调了追求立德树人工作成效的必要性;并将之提升为检验高校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只有让立德树人工作成效成为高教工作检验标准,才能使高校教育工作開展达到“以德育人”和“以文化人”的目的;才可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综合提升。此外,高校应在学校的各个层面之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以“立德”为工作开展之根本,以“树人”为工作开展之核心。这个根柢标准是立德树人基础地位的应有之义,也是立德树人根柢地位的必要保证。要运用这个根本标准,利用这把尺子,持续激励、鞭策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抓实抓好立德树人这项工作,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明确了立德与树人之间的关系,为该项工作在高校中的具体开展赋予了新的内涵。简而言之,培养人才就应实现人才培育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以教育人作为工作开展的根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阐明了立德与树人的辩证关联,“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还从新视角界定、揭示了立德树人,即新时代的高校立德树人就是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出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高校培养出的人才需要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更需要有能力、有本领才可以扛起民族复兴的大旗。这一人才培养要求,是对传统的才干、信念以及品德培育要求的继承和发展,与当代中国的发展需求更契合。作为新时代的人才,他们必须拥有崇高的理想。时代新人们应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理想。同时,新时代的人才还应该拥有较强的本领,具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能力。此外,新时代的人才想要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奋斗,就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坚定中国信心,凝聚奋斗力量,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在新时代背景之下,高校应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健康正确的思想基础为根本,实现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不仅是个人之德,更是国家和社会之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学校要指引青年学生立于“德”之中,充分显示社会“德”之意涵。可从明辨、修德以及勤学等方面,对当代高校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养;并要求他们以全局性眼光看待这些价值取向,把个人的生长发展与国家发展、社会运作过程紧密联系起来,在实际行动里体现实力,投身于祖国和人民事业最需要的地方。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理念更加丰富,在深入推进立德树人理念的过程中,要以愈加宽阔的视野、更加周全的要求、愈加深刻的观察去把握其面临的枢纽性难度问题,为有针对性地破解提供基础。
三、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理念路径更加全面
落实立德树人理念要实现多方主体共同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为此,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就是新时代高校的立足之本,也是高校的责任和使命。要不松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理论,以多样化手段加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认知,并用其中的观点去看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问题。让大家深入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的能量。
开展增强品德的践行行动。践行行动是大学生锤炼品质意志的重要途经之一,也是最为重要的基础途径。通过社会中的实践行动,大学生可以全面地认识和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进行转化,在挫折和成功的不同经历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只有多经历、多实践,大学生才能吸收并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才能更好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高校在推进立德树人的实践中,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给予大学生实践活动科学的引导,并引导大学生依据实践的成效来证实思想理论的真知性,切实加强大学生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树立正确信仰、内化道德品质。与此同时,立德树人的践行也要积极地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与社会美德、社会公德等结合起来形成合力育人局面。
落实立德树人,其关键的一点也在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示范引领。教师这个队伍建设的好坏关系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的高低,也同样决定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法言学行》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以自身言行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我们可将高校教师的“树人”当成“立德”的目标。教师先实现“立德”和“正己”才可以实现“树人”。
而为了深度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就实现“以人为本”。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进工作开展,培养全面型人才。学生是我们开展教育活动的主题对象,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学生也应当发挥自身作用,主动融入新时代的教育实践工作,并发挥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国家需要的是全面型人才;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途径,正是我国的高校教育。在新的教育发展观念下,首先,要秉承“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先”的价值观念,打破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想法,更加尊重学生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参与者的主體地位,尊重、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可以实现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达到高校育人的目的。
这些路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激发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理念的动力,不断发展完善;提升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理念落实的成效。这些实践路径构成了新时代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线路图”,提供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工具箱”,促进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理念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3]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5]高地.立德树人:文化基因、世界经验与中国道路[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26-34.
[6]王定华.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2(24).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