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亮亮
在数字化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企业组织如何完成数字化转型,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智能协同,已经成为中国广大企业亟需跨过的门槛。
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31.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4.8%。中国企业正从内部的提升与聚焦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的“向外看”视角,从垂直整合和大企业主导式创新转变到协同创造、多元分散的模式,这些变化都驱动着企业组织不断被重构与再定义。
8月27日,阿里巴巴钉钉CEO陈航在未来组织大会上带来了令中国企业振奋的消息,截至2019年6月30日,企业组织数突破1000万,钉钉用户数突破2亿,全球最大规模的数字化转型正在中国上演。陈航表示,5G让在线成为组织存在的基础,未来组织的核心关键词就是智能协同。
从钉钉成立,到2019年8月27日已经1684天。本次大会钉钉发布了自2015年1月发版以来最大的“智能协同”产品升级,涵盖人和人的智能协同、人和事的智能协同、人和物的智能协同三大方面。
钉钉重新定义工作IM新形态
20多年前,最早的IM(即时通讯)软件诞生,并应用于个人沟通,在PC逐步普及后,专门针对企业用户的IM产品也应运而生。随着技术的进步,IM功能越来越多样,文件、图片、语音、视频等能力逐步丰富。但20多年来,IM的主形态从未改变,也从来没有一款真正将沟通与协同融合到一起的产品出现。
研究表明,一家企业运转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同效率。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影响沟通协同效率很重要的原因是,个人社交软件依然被很多职场人用来聊工作,将工作与生活的沟通混杂在一起,工作与生活无法分离。其次,企业IM长期停留在个人IM的思路和形态上,导致产品属性上天然不适用于工作中的沟通协同。
陈航表示,在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是协同的最短路径,但这种最快捷的协同方式在以前的IM产品上却一直很少体现,沟通与协同长期缺少融合。
此次钉钉对沟通协同进行了深度打磨和升级,首次将沟通和协同放到一个“场”里,打造工作商务的沟通协同统一场,让沟通与协同深度融合;并推出“效率套件”三剑客,让消息降噪、沟通效率更高,帮用户重新找回清爽、高效的沟通体验。
“软硬一体”开启数字化未来
未来的企业组织一定是数字化的。数字化是人、思想、信息、物理空间的全面数字化。本次,钉钉发布了系列“协同”新品,在人与物的协同上,钉钉智能无人前台M2S,及與罗技联合打造的云视频会议解决方案正式上线。
陈航表示,钉钉智能办公硬件就是要实现人、思想、信息与物理空间的数字化协同。因此,企业数字化一定要办公空间的数字化。
智能无人前台M2S是钉钉首款实现“多模态交互”的智能办公硬件。M2S的人脸识别准确率达到99.99%、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98%,麦克风实现15度夹角的精准寻向,多人场景下也可以准确识别谁在说话,只接收他的语音并反馈。基于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融合,钉钉M2S还能实现考勤自动统计和自动算薪,让HR再也不用在整理Excel表格、拉数据等事情上花费太多精力。
中国有4300万的企业,目前多数中小型企业仍然采用传统办公模式,人、硬件、软件三者之间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通过自研和钉钉智连合作的方式,钉钉已经逐步完善智能办公硬件产品线,涵盖门禁人脸识别、访客接待、无线上网、会议投屏、远程视频会议、云打印等工作场景,为企业组织打造智能办公空间,提供软件、硬件一体化的智能办公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组织低门槛、短路径实现人财物事的全面数字化协同。
智能薪酬、智能工资条 打通薪酬管理“任督二脉”
作为打通人和事的智能协同产品,钉钉两款算薪神器智能工资条和智能薪酬正式面世,万人工资条3秒即可发放完成,彻底打通薪酬管理的“任督二脉”。
通过被称为“算薪神器”的钉钉智能薪酬和智能工资条,一万人的工资条3秒即可发放完成。钉钉智能薪酬包含薪酬计算、个税计算、数据同步算薪、人力成本管理、人事报表、电子工资条六大板块,智能工资条支持任意格式的Excel工资表,系统自动解析校验生成工资条,钉钉内一键推送到员工个人,还可实现企业和员工间的双向沟通,支持在线互动,智能答疑。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钉钉智能薪酬和智能工资条两款产品的推出,彻底打通人和事的智能协同,把HR从重复性、基础服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提升企业的人事精细化管理和高效协作,帮助企业的组织数字化升级更进一步。
“好的东西不一定那么贵。普惠时代,降本增效,打破数字化建设成本畸高的成见,让每个企业都会用、用得起,这不仅是趋势和使命,也是我们触手可及的事实。”东方希望首席信息官黄兴胜说,钉钉不只是阿里的钉钉,也不只是东方希望的钉钉,是大家的钉钉。钉钉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未来的钉钉是一个生态的协同,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万人万物万企的大协同。
“一个实现智能协同的组织,就如同鱼群和鸟群,是一个自适应自驱动的组织,组织中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协同,各种力量都会自然地聚合和离散,实现远超个体能力的综合效能。”陈航表示,未来组织大会将成为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未来工作方式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