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综述

2019-10-21 04:58李南庄泽槟
现代交际 2019年15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文化自信大学生

李南 庄泽槟

摘要:培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发展与复兴的重要依托。十八大以来围绕“大学生文化自信”开展的研究,在概念、内涵特征、意义价值、实现路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与方法、成果落实的效果评价方面仍有待加强。故通过梳理、评述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掌握最新研究动态,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自信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019-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十八大后“文化自信”上升为一个政治命题,社会各界开展了对“文化自信”相关议题广泛而深入的学习研究。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概况

在“文化自信”的研究热潮中,“大学生文化自信”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质在于以文化滋养心灵、涵育品行、引领风尚,这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最终都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观的塑造。[3]在遵循思政规律及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前提下,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有利于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推动高校思政工作不断进步。笔者以“大学生文化自信”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出2013年以来121篇核心期刊文献。对上述研究进行梳理和思考,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的主要范畴

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范畴主要涉及概念、特征、意义及实现路径等方面,基本可以概括为:

1.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概念定义

大部分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没有确切细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定义,而广泛地使用了“文化自信”的概念。对于什么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文化自身和哲学角度进行了概念界定。从文化学角度来看,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一种信念。[4]张妍等认为,大学生文化自信要礼敬认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执著追求民族文化的生命潜力和发展前景,科学判断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杨茹等认为大学生文化自信除了大学生群体对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坚信不疑外,还应持有一种努力传承的自觉状态。此外,赵梦影等从思政教育角度入手概括,通过思政理论课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丰富思想资源,坚信中华民族卓越的智慧光芒能助推中国走向世界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坚信中国共产党能够积极引领文化发展,坚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能够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5]

2.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特征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一种观点从文化内容角度归纳,柯海娥、康志青等认为,大学生文化自信蕴含以下内容:第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主流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第二,積极推动文化创新,广泛吸收借鉴一切外来的优秀文化的信心;第三,着眼于未来,开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局面的信心。另一种观点从知行系统角度归纳,刘静、李桂山指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包含意识和行为两个方面,即充分肯定本民族文化的意识和对积极弘扬民族文化的行为[6],具体包括文化自我认知意识、多元文化意识、文化忧患意识、跨文化交流体验、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六个维度。

关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特征的归纳,有学者从文化自信生成的规律出发。许筱靖认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生成首先遵循一般群体文化自信生成的基本规律,又明显体现大学生这一群体自身的代际特征与发展诉求。有学者则从文化自信的教育目标进行归纳。刘丽敏认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旨在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和信心,提高他们传承创新的能力,增强他们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定力,使他们成长为未来中国文化发展创新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3.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价值

学者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和价值研究颇多,分别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观、文化话语权与影响力的视角进行阐述。欧海燕从大学生文化自信与中国梦的关系指出,大学生作为圆梦的新生力量,其文化自信是中国梦的重要支撑,中国梦为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指明了正确方向。水晶从大学生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指出,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刘玲、李亚慧从文化话语权、影响力的角度指出,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促推他们对文化进行创造性传承传播,可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方向,还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使中华文化在世界获取更多话语权。

刘带从理想信念教育角度归纳,文化自信是一种价值观念,激励大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把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凝聚成整个国家、民族、社会及人民的精神动力。从对文化的辩证分析、理性认知角度,任佳伟、孙向宇等认为,大学生坚守文化自信,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是一种对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准则的完善。

4.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整个中国特色文化自信建设的重中之重。从以往研究来看,主要概括为三种路径。

一是丰富内容体系。郝桂荣、李国娟等认为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信提升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集中反映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蕴含着先进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李庆霞等主张高校的思政理论课应从党长期执政和现实需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突出把握其意识形态舆论导向性和政治方向导向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项久雨等建议思政教育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各种文化,认清中国文化的当前态势,注重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能够理性地批判与吸收西方文化,主动学习西方文化中丰富的艺术创造、独立自主的精神、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

二是拓展表现形式。郝桂荣等主张借用大众文化的形式焕发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因承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而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帮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认同民族传统文化。夏赟、倪颖等则倾向于通过叙事讲述的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国优秀文化等蕴含其中,通过精心打造,幻化成不同类型的“中国故事”,如华夏文明故事,坚定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中华红色故事,坚定大学生革命文化自信;改革开放故事,坚定大学生先进文化自信;中西差异故事,坚定大学生中国文化自信。

三是优化教育手段。蔡英谦、刘丽敏强调要做好理论育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多元文化需求和期待;配套开设文化类思政理论选修课程,使文化素质教育课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7]戴楚怡通过对美国日本大学、文化产业的研究,强调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注重大学生的文化体验,激发内在文化共鸣,将文化自信外化于行,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欣赏力。李莹等建议强化网络思政工作,充分发挥新媒体阵地的育人效应,注重环境育人,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第二课堂等以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此外,丁秀芹等认为高校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也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师也要建立起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将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作为自己的职业使命,以高雅的民族传统文化修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三、评述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相关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无疑为我们深入理解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更宽广的视野,体现了研究的现实价值。综观学界研究现状,相对于“文化自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对已有研究进行总结反思,以期能够为后续研究的开展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1.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

由于学术研究导向与开展研究的同期性,造成研究内容一定的重复与交叉,如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特征、意义价值、实现路径等方面研究较多,但其他方面关照不足,造成研究内容的不平衡。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概念的描述,不同学者有各自不同的切入点,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定义,这与“文化自信”的情况较为类似。是否有必要单独区分“大学生文化自信”,还是使用“文化自信”的概念进行涵盖尚待探讨。对于造成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虽有涉及,但缺乏系统性描述。此外,作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高校教师,涉及其文化自信现状、影响因素、培养路径、意义价值等问题的研究探讨还较为欠缺。

2.研究视角方法有待进一步丰富

过往研究多以文献研究为主,缺少实证研究及个案分析,多采用宏观角度切入,微观分析不足。研究方法缺乏综合运用,多样互补。虽然国外尚未发现“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相关论述,在提升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中,理應积极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先进方法和有效路径,通过比较研究为我所用。针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也缺乏对于大学生群体内和与非大学生群体的比较研究,如按学校性质、专业、民族、地域、有无留学(或国外生活)经历、性别等进行大学生不同群体比较研究;大学生与政府机关、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等群体比较研究等。通过这些研究能进一步凝练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特征,找到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3.成果落实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

虽然很多学者在已有研究成果中已经给出不少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但涉及路径效果评价的研究很少。很多建议都停留在建设性方案或倡议层面,具体落实情况如何、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如部分学者提出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不仅需要政府、高校的政策支持,还需要建立相关具体制度保证落实,并需要投入充足的配套资金及人员保障,但基于目前国内情况,很多地方都难以实现,造成实际问题不能解决的尴尬局面,使得研究变为纯粹停留在纸面的“文字游戏”。如何保障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实效性研究有待加强。

综上,推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纵深研究,笔者建议注重问题意识与实践导向,不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借鉴国外德育教育、学生培养等相关优秀成果,从视角、内容、方法、路径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拓展。以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为指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自觉对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高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相信会有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3]刘丽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30-134.

[4]王华.当前我国文化自信研究概述[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1):33-38.

[5]赵梦影,徐玉莲.简论文化自觉自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J].教育探索,2013(3):112-113.

[6]车丽萍,黄希庭.青年大学生自信的理论建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6(3):563-569.

[7]叶海.高校涵育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逻辑与路径[J].艺术百家,2017(6):231-232.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文化自信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