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艳 袁野 汪杰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是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指南。思政课教师要领会精髓,实现十九大报告进课堂进头脑。准确把握总书记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开展好教学的前提,根据要求设计教学内容突出信仰培育,运用专题式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为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而奋斗。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信仰培育;专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9-0131-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想高屋建瓴、博大精深,主题鲜明气势恢宏,彰显马克思主义智慧,对全面夺取小康社会胜利具有伟大指导意义。传递十九大精髓给学生,是每一名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
一、准确领会总书记对纲要课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教学,实现教学“配方”先进,即教学理念科学先进。要明确培养民族复兴建设者与接班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第二,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拓展深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实现教学“工艺”精湛,即教学内容充实感人。教学内容创新,立足于课程核心内容和教学难点,实现学生主体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改善,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和发展研究。
第三,把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实现民族复兴融合作为主题贯穿教学,实现教学“包装”时尚,即教学方法恰当有效。教学中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鼓励思考重视实践,塑造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求实创新性格。
二、内容设计突出信仰培育,围绕民族复兴开展专题教学
思政课教学基本思路是结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优化教学内容,突出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要引导大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解,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1]。
第一,教学框架设计围绕主线,凸显主题。
纲要课按照“一个主题、四条主线”总体思路设计教学,一个主题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四条主线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教学过程中融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教育。
第二,教学内容突出信仰教育,开展专题式教学。
对教材深入挖掘整合教学内容,开展突出信仰培育的专题教学,从历史知识上升到历史逻辑并升华到信仰认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力感染力[2]。帮助学生掌握近现代史基本线索发展规律,每个专题力争观点突出,精髓一目了然,整理搜集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为国家捐躯的中国故事,教育大学生以前辈为榜样,增强民族情怀,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思政课收益最大化。
第一部分: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840—1919年)。专题一“帝国梦碎——中国在屈辱中步入近代”。第一讲《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使学生把握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认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历史进程。第二讲《西方列强的侵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讲授中国在屈辱中步入近代。专题二“救亡图存——不同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分三讲。第一讲《农民阶级“天国梦”》,第二讲《地主阶级“洋务热”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潮”》,第三讲《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和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前赴后继的斗争中,不同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进行艰难探索,最终以失败而告终。重点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怀。
第二部分: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919—1949年)。专题三“走出新路——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第一讲《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学生认识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第二讲《中国革命新道路》,使学生理解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必要性可能性,是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发展。第三讲《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使学生认清党内“左”倾错误危害。专题四“抗日烽火——中华民族由衰败到复兴转折点”,使学生理解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及敌后战场作用,认识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专题五“向何处去——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讲《两个中国之命运决定胜负的斗争》,使学生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认清全面内战爆发的历史责任。第二讲《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使学生认识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原因,懂得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重点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让大学生与马克思主义产生共鸣。
第三部分:走向辉煌的征程(1949—至今)。专题六“换了人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使学生懂得社會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专题七“以苏为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失误的原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专题八“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使学生认识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宝,用改革辉煌成就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前景[3]。专题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学生把握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点培育大学生民族复兴使命感,增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底蕴,引导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献身民族复兴。
三、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纲要课教师要做到“四要”
纲要课教学是以培养理想信念过硬的创新型助力民族复兴的建设者为目标,要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依托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民族自信心强、勇于探索与创新、立志于民族复兴伟业的优秀人才。
一是教师要具有历史维度。十九大精神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如果仅是知识点到为止显然不行。新时代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需要为学生把握历史走向及趋势。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指出“历史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历史不会等待旁观者,不会等待懈怠者,历史喜欢与时代共命运的人”,这段话给人以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如果方位不清方向不明,前途目标不清晰,就会迷失方向,要么落后要么超越时代。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是新时代。新时代与纲要课有内在逻辑关系。历史方位是历史地位的上位概念,不谈历史方位就无法谈历史地位。十九大报告使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入,新时代区别于新时期区别于新阶段。纲要课运用历史的方法讲清中华民族所处的伟大历史方位,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抒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养的,中华民族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因此,必须从历史方位高度,告诉大学生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把自己志向与国家民族振兴结合在一起,告诉大学生中国意味着让全世界上更多的人幸福,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
二是教师要坚定政治信仰。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渠道,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主要任务贯穿教学全过程,是教学的宗旨与使命[4]。思想就是鲜明的政治倾向,政治就是政治立场,最后回到理论,转化为巨大的力量,以理论服人。纲要课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价值引领,价值引领需要从理论内在逻辑推导,教学中如果只停留在对知识引领上不符合思政课要求。价值引领与信仰培育是思政课的灵魂,教师在价值引领方面不足,与理论把握不到位对课程认识不到位有关。教师自身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教学,确保马克思主义信仰纯洁。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去培育大学生,引领大学生成长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要通过课堂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通过言传身教去影响大学生,帮助他们在课堂内外、生活点滴中塑造人格,锤炼思想素质,坚定精神信仰,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助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是教师要增强学习意识。态度决定行为,自觉学习是学十九大精神 最高精神追求,只有自主学习才会产生良好效果,才会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融入。学习就要付出,付出就会有收获,学生会产生共鸣。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多花点时间就可以做到对精神的良好领会。通过学习教师才会具有政治意识、核心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引路人。
四是教师要拥有恰到好处的方法。总书记指出,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纲要课教学应该贴近现实贴近社会。教学方法应该从问题切入,为学生答疑解惑,引领其健康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教学是艺术不可以复制,教育是哲学必须深入思考。纲要课教学可以冲击传统教学方法实现在线教育,一方面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注重學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学生,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进而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促进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发挥[5]。
参考文献:
[1]孙洪波.杨昌.高校思政课与大学生“理论自信”培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6(4)124-128.
[2]袁和静.杨延圣.李秀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主体体验式教学的现实诉求及对策分析[J].社科纵横,2018(2):136-140.
[3]陈中奎.徐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问题思考[J].理论导刊,2012(6):56-57.
[4]田玉芬.中国梦导向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4(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