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璐
【摘 要】本文论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提升学生地理能力的策略,提出提高教师素质,树立探究理念;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解疑导拨,引导合作探究;授之以渔,推进实践探究;创新作业,提升总结探究;激励评价,促进深化探究等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中地理 探究式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B-0045-02
地理科学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创新。探究式教学正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探究式教学要求,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应结合教学要求及学生自身特点,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与实践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过程与方法,深入地掌握地理学科相关的概念、知识与原理,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探究式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值得广大教师进行研究、运用及优化。
一、探究式教学的作用
(一)提升综合能力,实现学科认知目标。探究式教学强调对过程的感知和评价,包括五大环节,即创设情境、启迪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与总结提高。其中,自主探究是核心环节。该环节主要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合作、实践、交流、讨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自发的探究进而得出结论。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和启发者,学生是主体参与者,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得以发挥,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展,表达力、动手力、组织力得到展示,自信心和勇气得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能力得以提升,学习效果与效率将大大提高,从而高品质地完成课程的认知目标。探究式教学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富有个性地健康发展。
(二)重视体验过程,实现学科价值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即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它一反过去学生被动接纳、机械学习的状态,改变过去过于重视书本知识、强调选拔与甄别的状态,要求学生通过实践过程获得新知识与新技能,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探究式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合作、交流、啟发、提升的过程。该过程包括问题设置、分组安排、活动准备、意见交流、商榷甄选、问题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需对环节、安排、思维、观点等进行反思、梳理、批判、提炼和总结,才能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建立起深层次、多角度、全面化的认知和理解,建立高尚的价值理念与现代思维方式,从而高品质地完成课程价值目标。
二、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质,树立探究理念。地理科学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创新。新课改提倡三大基本理念: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学习的促进者和催化者,因此,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素养是优化地理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提升:首先,重建教师观与教学观,树立现代探究教育理念,建立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汲取素质教育精髓,认识到教学的本质是沟通与合作,重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思维,营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将新型教师观落实到教学行动中,重视差异性教育,重视学习过程,重视课堂双向信息互动,重视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注意补充跨学科知识,丰富教师综合素养。高中地理学科是阐述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知识涵盖广、跨度大,教师应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完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教师涵养。最后,提升专业教学能力,根据学生特点及教学需要,树立个人发展目标,有针对性、适度、适时地参与地理探究教学培训活动,与业界加强互动与交流,汲取探究新知识、新理念,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与发展,提升探究教学素养,促进教师发展。
(二)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创设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一环。创设何种情境?如何创设情境?这是情境创设的核心。某种情境的创设,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及教学进度的需求,并结合学生实际现状而确定的。应以特定的学习内容为出发点,通过创造相宜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环境。情境创设,可使课堂更生动活泼,知识点更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教师可制作动画软件,展示黄赤交角,模拟地球绕日公转的过程,展示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的动态变化。学习地球自转时,教师可设问:伦敦奥运会的举办时间是 2012 年 7 月 27 日 20 点 12 分,但中国观看时间是 28 日凌晨 3 点,这是为什么呢?在学习《天气系统》一课时,可播放台风登陆的视频,或用网络技术模拟气旋过境状况,再联系当地台风过境的实际情况,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及切身体验,引发学生去了解台风的成因、过境状况、危害及预防措施。一系列精心的设问及情境的创设,简化了课程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增强想象力和理解力,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解释信息、深入探究,建构新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养成学而思、思而疑、疑而问、问而解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自主性、批判性及创造性思维。
(三)解疑导拨,引导合作探究。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即是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概念或原理的掌握、情感与道德的养成。自主探究,强调通过教师的指引,使学生独立思考,达到学、思、疑、问、解的目的。合作探究的重要特点,即是通过团队协作,凭借集体的力量,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进行集中突破。在此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去粗取精、酌盈剂虚,使知识更丰盈、结构更严谨、论据更充分、结论更有力。该过程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合作探究与自主探究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呈递进关系,只有在自主思考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观点和思维的高品质交流,才能共享成果,获得真知灼见、真才实学。第二,合作探究,并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简单问答或对话,而是学生之间的反思、对话、辩论和总结。教师必须适时、适度地予以点评,正确地组织、协调、归纳、总结、点拨,将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专业性结合起来,科学地进行指导,解疑释惑,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确保学习的方向和质量。
(四)授之以渔,推进实践探究。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时代人才,应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高尚的审美理想和情趣,是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才。探究式教学,是在师生合力下,将课堂变成交流、合作、分享、展示、实践的舞台。在这个多彩的舞台上,帮助学生寻找进步的阶梯和途径,通过合作与实践,增强学习活动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启发式、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学习《地图》一课后,教师可布置《我们的校园》这一地图的制作活动。将全班同学分组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制作地图。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在对建筑、操场、花园、道路等进行尺寸测量的基础上,确定比例尺、图例、注记、指向标和图幅等基础信息,小组成员齐心协力、通力合作,绘制出各具特色的“校园”。通过地图绘制活动,学生对地图的定义、基本要求、类型、功能、成图方法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有一个更直观、更切实的感知,他们会看地图、看懂地图,提高了地理学习的技巧和能力。由此可见,实践出真知,实践可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实践活动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学生手、脑、口并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好地理解、掌握、深化、运用知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创新作业,提升总结探究。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补充与巩固。教师需建立新型作业观,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思维和习惯。教师应树立形成性和发展性的作业功能观,布置开放性和探究性的作业内容;注意作业形式的新颖性和多样性。作业量不宜过多,需重视学生个体差异,量力而行;在作业评判上,应重视过程的体验,并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要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应分层设题,将习题分成必做基础题、选做拔高题和拓展题,在掌握必备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基础上,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创设提升和拓展的平台,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要留有重点的作业,将涉及重点及难点知识的易错题编成精题集,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习技巧和效果;要给学生留想象的作业,没有唯一的答案,发展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如可让学生对地区的经济结构、环境保护、民生工程等问题进行探讨,形成个人观点,促进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实践研究能力。课后作业要从作业目的、内容、容量、形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面向全体,尊重个体,有目的、分层次、有重点、有步骤、有趣味地设置课后习题,唤醒和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六)激励评价,促进深化探究。总结提高是探究式教学程序的最后一环。要求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回答和总结,对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以达到深化、巩固、迁移与提高的目的。评价的功能不是单一的甄别和选拔,而是双向的激励与发展。有效的激励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力求客观公正、以事实为据,兼顾学生个人特点。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项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向并举。可让学生自评、互评再进行教师点评,全面、多维度地了解学习情况。评价作业时,可以是分数或等级,或是分数与等级相结合,给出客观深入的评价结果;还要重视对学生的赞美与肯定,发掘不同的学习观点与方法的价值,培养学习自信与勇气,激发学生探究潜能。科学性、生活化和人性化的评价体系,能让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探究、善于探究,在自主探究中得到进步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李 涛,蒋 婷.网络环境下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8)
[2]李 冬.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想象能力培养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
(責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