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杨,夏厚萍
膀胱癌是较为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 non 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NMIBC) 约占到膀胱肿瘤的70%。经尿道等离子膀胱肿瘤切除术(plasmakinetic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PKRBt)联合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是治疗的首选方案,然而术后复发较高,部分患者甚至会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2]。吉西他滨(gemcit abine, GEM)被证实在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化疗中疗效显著,有学者[3]将GME应用于膀胱灌注化疗,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查阅文献[4]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筛选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48例NMIBC患者,提出了PKRBt术中经膀胱黏膜下多点注射GEM的方案,并与PKRBt术后膀胱灌注GEM做前瞻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8例,均行PKRBt术,病理学证实均为NMIBC。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为A组和B组,各2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入组标准:(1)初诊为NMIBC,术后经病理学证实。(2)临床资料完整,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5]:(1)其他类型膀胱肿瘤;(2)药物过敏史及使用化疗药物病史;(3)合并其他系统肿瘤或严重的心、肝、肾等系统基础性原发疾病者或精神失常;(4)难以进行手术或不能配合、依从性差。
表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48例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截石位施行PKRBt术。切除肿瘤组织至深肌层,电灼肿瘤组织周围2 cm内及可以病灶,选择160 W 功率的电切镜,电凝功率设定为80 W。A组术中经膀胱黏膜下多点注射吉西他滨。切除肿瘤组织及2 cm处的组织至肌层,用钳子取出肿瘤组织,电凝肿瘤区域及周围2 cm组织,彻底止血。膀胱灌注无菌蒸馏水,保留5 min放尽。再次入镜并灌注生理盐水至膀胱充盈,使用肾穿刺造瘘针,取耻骨上两横指处穿刺进入膀胱。在肿瘤基底部及边缘2 cm处,沿着膀胱壁45度刺进约0.2~0.4 cm。选取肿瘤周围3、6、9、12点处,进行黏膜下穿刺并注射GEM(1 g GEM溶于40 mL生理盐水,配制成25 mg/mL溶液),每点注入约1 mL。注药后观察膀胱黏膜隆起形状(图1)。B组术后即刻经留置导尿管注入GEM(1 g GEM溶于40 mL生理盐水,配制成25 mg/mL溶液),保留药物60 min。其中仰卧位、左侧卧位、俯卧位、右侧卧位各15 min,此后通过排尿将药物排出体外。在排除药物后,嘱患者多多饮水。随访如肿瘤复发,需再次行 PKRBt。如进一步肿瘤恶化,根据情况选择膀胱切除。
1.3 临床观察 注射化疗药物后,划分四个等级,判断不同给要方式对两组膀胱刺激程度。0级(记0分):无刺激;1级(记1分):无需处理的膀胱刺激症状;2级(记2分):需处理但可恢复的尿路刺激症状;3级(记3分):症状严重,甚至需停止治疗。按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评价不同给药方式产生的毒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肾功能损伤、胃肠道反应等。
图1 PKRBt术中经膀胱黏膜下多点注射GEM治疗
1.4 随访 术后随访2年,隔3个月随访一次。通过血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检查,发现复发可疑,即膀胱镜下活检。记录膀胱癌的复发情况[包括肿瘤复发生及免疫荧光杂交技术检测( fl 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的 复 发结果],计算不同时间段的无复发生存时间。术后1年随访,发放生活质量量表-74( 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评 价 患 者生 活质量[6]。
1.5 统计学方法 选择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两组无复发生存率通过绘制生存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按α=0.05的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复发情况 A组1、1.5、2年无肿瘤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2%、84%、79%,B组分别为88%、58%、50% (log-ranktest χ2= 4.216,P=0.040<0.05);A 组 1、1.5、2年 无 FISH 复 发生存率分别为79%、67%、67%,B组分别为58%、38%、38% (log-ranktest χ2= 4.110,P=0.043<0.05),见图 2。
图2 两组无复发生存Kaplan-Meier 曲线
2.2 膀胱刺激症状 两组间平均膀胱刺激症状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2。其中A组2例首次排尿后出现尿痛,嘱多喝水,症状1例缓解;1例服止痛药逐渐缓解。B组1例首次排尿后出现尿痛,多饮水后症状缓解。
表2 两组患者膀胱刺激症状程度比较
2.3 毒性反应 两组均发现了肾功能损伤、胃肠道反应者,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均得到缓解。B组发现1例骨髓抑制,绝对粒细胞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granulocyte,ANC)≤ 0.5×109/L时,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治疗,血象恢复正常,术后3个月复查正常。两组毒性反应发生率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见表3。
2.4 GQOLI-74评分 术后1年随访,A组躯体、心理、社会、物质生活四个维度的得分均较B组高(均P<0.05)。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毒性反应比较
表4 两组患者随访GQOLI-74评分比较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是NMIBC治疗的标准术式[7]。近年来随着等离子技术的发展,PKRBt治疗NMIBC因其具有创伤性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不过PKRBt术后肿瘤残留率高,易复发[8]。张宁等[9]报道显示,首次实施PKRBt术后不仅复发率高,而且多数肿瘤程度会加重。王雪松等[10]指出,术后即刻灌注化疗药物,围手术期耐受良好,安全性高,能降低术后复发率。随着PKRBt术式的不断发展,有学者[11]提出,PKRBt术中黏膜下多点注射化疗药物,对降低表浅性膀胱癌复发具有一定的优势。
GEM是一种较新的脱氧胞苷类似物,其代谢产物可与肿瘤细胞的脱氧核糖核苷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结合阻止瘤细胞DNA的合成与复制[12]。临床证明,理想的PKRBt术中膀胱黏膜下的多点注射的化疗药物,需具备迅速、高效、毒副作用小等特点[13-14]。GEM属脂溶性药物,可快速渗入肿瘤细胞。此外,因其相对分子量较大,膀胱黏膜对其吸附较少,毒副作用小,GEM的药理学特点很好的符合了上述条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PKRBt术中膀胱下多点注射GEM,1、1.5、2年无肿瘤复发生存率及无FISH复发生存率均明显高于术后即刻灌注GEM(均P<0.05),这与王敏捷等[6]报道结果较为一致。提示相较于术后灌注,膀胱下多点注射药物避免了尿液对药物的稀释,使药物的停留时间得到了很好的延长。此外,结果进一步证实吉西他滨的毒副作用小,两组使用药物后出现的毒副作用均较小,多为轻微的尿路刺激、肾功能损伤及胃肠道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均得到缓解。B组发现1例骨髓抑制,给予相应的治疗后血象亦恢复至正常。本组随访时,通过GQOLI-74评分量表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发现A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较B组明显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认为,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好转,负性情绪逐渐消失,有效的恢复了身体其他功能。
对NMIBC患者PKRBt术中经膀胱黏膜下多点注射GEM,疗效好,降低了复发率,耐受性好,安全性高,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