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李婧
1.1 培养目标还有待明确
黑河学院启动2018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后,我们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素质出发,进一步明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二是实施学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战略,优化本科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应用型、国际化、地方综合性大学建设的总体目标;三是充分认识到与研究型、高职类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本质区别:研究型大学在专业方向课划分上较为详细,且注重理论讲授,有利于学生选择考研的方向;高职类大学更注重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而我们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应具有自己的专业特色。
1.2 课程设置还有待合理
要培养高质量的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人才,需要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这是基础,也是前提。国内许多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普遍存在语言文学类课程多,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法类课程少,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积累,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教学能力培养的现象。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多参照其他高校制订而成,专业特色不明显,还不能做到全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1.3 培养模式还有待多元
黑河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于2011年开始正式招生,曾两次小幅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单一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不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系统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突出特色教育的教学理念。
1.4 综合能力还有待提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通过语言课程、文化课程、教育课程和礼仪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应该达到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技能,拓宽知识广度,拓展综合素养,提升职业技能,增强应变能力的目标。但从现有专业学生实习、就业的表现来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1 研制依据
按照学校要求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一是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二是通过走访的形式征求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三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征求毕业生和在校生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分析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和培养模式,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据此构建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此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主要遵循的指导性文件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黑河学院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性意见》等。
2.2 研制情况
2.2.1 定位培养目标
以“国标”和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以培养立足黑河、服务龙江、面向大众、突出应用的人才为目标,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关注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设计和定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2.2 调整学时学分
2.2.3 设置课程模块
3.1 少而精的专业必修课程模块
专业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知识、素质和能力的主干课程,我们主要参考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专业特色,构建专业核心课程。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将“基础俄语”“俄语听说”“外国文学”“第二语言习得”“俄汉翻译”“中国文化通论”等课程调整至专业方向限选课程模块。
另增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导论》课程,此课程的设置旨在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通过对培养目标与规格、服务面向、职业与岗位能力、培养模式与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全面解析,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
3.2 专而精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国内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现有职业岗位方向主要有三个: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师;涉外企业、管理机构文秘;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从职业岗位的特殊性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设置了汉语国际传播、语文教育两个专业方向。设置汉语国际传播方向,是从专业对口角度考虑的,培养能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人才;设置语文教育方向,主要是考虑学生不单要熟练掌握汉语言、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以及中西方文化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接受教育及教学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的语文教学。
这两个专业方向模块是根据专业自身优势,分析社会与行业需求,以职业发展为目标而设立的。两个模块的学时数、学分数一致,每个专业方向中的任选课程与限选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和延续关系。模块的设立促进了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提高了学生自主选择空间,既可以提升学生各方向的专业理论水平,又可以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具备多元化就业能力。
3.3 全而精的基本课程体系
3.3.1 理论课程体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包括本学科基础性课程和相关专业的专业性课程。“国标”要求专业知识覆盖范围包括:中国语言知识领域、中国文学知识领域、中国语言文学理论知识领域以及相关知识领域,根据此要求我们确定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
3.3.2 实践教学体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理论课程中带有部分实践课时的课程;二是专业见习与实习,分别安排在第六学期、第七学期;三是毕业论文写作,安排在第八学期;四是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科研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发表学术论文或作品、参加各种竞賽以及各种形式的创业活动等。上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目的是将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学科竞赛、第一二课堂有机结合,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实训链条。
3.3.3 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由多要素构成的立体化教育体系,体系中以科学地设置课程为龙头。大学生可以结合所学课程来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实训,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能提升专业技能,从而达到持续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目标。具体的培养途径有很多,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科教材中与社会责任感相关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和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可以通过开设艺术类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培养学生艺术品质和审美能力;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创新社会实践方面的竞赛活动,提高其创新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新兴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且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本文属于研究个案,是作者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探索。
基金项目:2017年黑河学院高等教育教学与改革项目(xjg1720);2018年黑河学院高等教育教学与改革项目(xjg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