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晗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每一种文化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他们将自己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通过文字、实物、口口相传等流传下来,指导后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先人代代流传下来的为人处事的态度,是我们需要奉为圭臬的优良品质。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先锋,尤其是历史教师承担着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重任。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将传统的美德教育渗透入教学中,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成为一个能够承担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新时代中职毕业生。
历史课堂学生直接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方式,通过教师的讲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每一种文化背后形成的背景、原因、以及形成后对当时以及现在社会的影响。在一个高效率、高质量的历史课堂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学生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需要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不仅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同时也能接受美德教育的滋养。德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极为重要,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僅需要较强的工作能力,能用自己的智慧成果为社会做贡献,同时也需要具有各种美德,只有具有优良品德的人才能为社会做出奉献,中职学生在兼顾学习的同时也需要培养高尚的品德,以便就业后更好地在社会立足。
1 教师进行情感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被教师高昂的情绪感染,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应当饱含热情,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上的共鸣不仅使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更为顺畅,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所以情感共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历史知识多如烟海,教师应当挑选其中饱含丰富情感的作品,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及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氛围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激情教学可以调动整个课堂的氛围,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达到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的最佳效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教授《甲午中日战争》这章内容时,可以向学生描述当年黄海海战的情景。民族英雄邓世昌在最后关头与自己的爱犬慷慨赴死,在民族大义面前,他选择坚守最后的阵地,他选择了与战舰共同灭亡,这是令我们尊敬的英雄气概,时代不会忘记他,即使我们现在身处太平盛世,也会一直铭记这位深明大义的爱国英雄。在教室慷慨激扬的描述中,学生心中会激起澎湃的爱国之情。
2 让德育渗透课外历史教学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充满美德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好学生的课外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在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同时,接受美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相关的演讲比赛,使学生在搜集资料、准备稿子、演讲表演这一系列过程中自觉地接受历史知识和美德教育的滋养。树立正确的三观,努力成为一个为社会贡献的优秀的中职毕业生。中职学生比一般学生更早的进入工作,因此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这些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平等的择业观,努力的奋斗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组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简单的历史教具,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更加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这些课外的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更好地在课堂上和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吧,提高历史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3 因材施教,进行最佳的德育
德育需要和教材相通,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点找到和对应的品德教育的相契合点,其次德育还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教师需要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选择适合的德育内容,最好的符合最大数学生的共同诉求,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可以更好的沟通师生情,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可以帮助教师选择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不同的教材,自然渗透。德育渗透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教师需要从教材出发,将德育渗透在课堂的教学以及课后的练习中,让学生在悄无声息中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最佳的德育不应该是生搬硬套的,而是入物细无声的,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主动追求,这样的德育才是教师应坚持的原则,这样的目标不是一日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在每一节历史课中共同奋斗。
4 结语
德育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至关重要,因此教师教师应当重视德育,历史是古人的结晶,历史教师承担传承历史的重任,丰富的历史文化中蕴含着很多的德育知识,历史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育人为先,教师需要通过将德育渗透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成为品行端正能够担当起时代重任的青年,能够在进入职场后为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在奋斗中燃烧最美丽的青春,在教师一代代的德育渗透中,为社会培养更多不仅具有职业技能,同时具有高尚品德的中职毕业生。
(作者单位:芜湖电缆工业学校(无为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