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认识

2019-10-20 17:35马瑞
砖瓦世界·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马瑞

摘 要:目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仍然存在体制不顺、职责不清、运行管理不善以及维修养护经费不足等问题,造成一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为了实现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高效运行,应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单位管理体制,完善长效的良性工程管护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稳定可靠的工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并建立完备的绩效考评与奖励挂钩的监督机制。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利事业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已经初步建立了工程管理与维护分离的运行体制。与以往相比,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职责较为明确,基本上组建了专业的水利工程维修队伍。但由于水利工程管理所具有的的特殊性,现行的管理单位体质在运行中仍存在许多与改革目标不符的缺陷,难以满足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的需求。例如,维修单位能力不足、维修合同履行差、各方关系复杂等问题制约了对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

一、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目标和总体思路

(一)改革目标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促进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而管理现代化则意味着要形成较以往更为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模式,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水利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当在综合考虑安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現行管理体制进行科学改革,形成完整的现代化管理体制,并按照目前水利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新型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二)总体思路

首先,要从分类改革的层面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分类和定性。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按照其管理的水利工程种类,被确定为事业单位,并具有一定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职能。根据近年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有关规定,此类事业单位应当清理自身职能,将属于行政管理方面的职能移交给有关行政机关。在职能调整之后,再重新定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职责并对其进行分类。因此,从现行立法和政策来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职能应当划归给流域机构或其所属的行政机关,而水工程管理单位自身则恢复事业单位的地位,即政府专门设立的从事水利工程管理的生产单位。

其次,明确水利设施养护的定位。公益性水利设施的维护是水利工程管理的一项辅助活动,它与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密切相关。水利设施管理与维护的分离属于水利工程管理内部的分离。其目标在于精简管理机构,促进维修养护企业的发展。通过合同关系,明确管理和维护双方的职责和权力,实现维护工作的规范化,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但是,管理与维护的区分并不意味着两者要完全分离。在现代社会,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化,大型水利设施也日趋复杂,是集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的系统。维护活动不应由一个小而全的维护单位来完成,对于一些公益性属性不强而专业要求较高的维护项目,完全可以由专业机构通过市场方式进行竞争,以提高管理的质量。但无论如何,维护工作应当服务于公共服务的目标,而不是以盈利为主。

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一)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工程管理体制

为了明确产权和责任,可以参照水利建设项目的管理模式,实施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法人制,明确各方的职责,强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履行主体责任。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各级主管部门应当赋予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相应的权利。管理单位作为项目法人,对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进行招标,独立选择维修养护企业和监理机构,以物业化管理的方式将发包给维修养护企业。对那些技术含量高、施工环节较为复杂的工程,养护单位难以履行合同时,可以由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采取强制分包的措施。管理单位负责全面工作,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保证维护工作的质量。

(二)建立长效的良性工程管护模式和运行机制

水利工程的养护分为日常养护和专项养护。其程序为维护实施计划的编制、维护实施计划的报批、直接招投标、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等。管理单位按照工程普查的信息数据,制作出具体的养护方案,用书面方式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采用指定或者招标投标方式明确养护单位;由养护单位根据合同中的工作内容和质量要求开展施工,管理单位则负责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并在任务完成后进行年度验收和专项验收。

水利工程的养护可以应用分步走的原则,逐渐实行市场竞争机制。首先由管理单位和养护企业直接签订合同,由企业对工程进行养护。在一段时间之后,平时的维护仍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但对于技术要求较高、专业性强的维护工程,则可以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实行物业化管理,挑选有资质和能力的企业承担。在维护企业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状况下,管理单位就应当全部采用市场化方式,对维修养护项目实行招投标,挑选水平最高、能力最强的维修养护企业承担施工任务,并采取项目合同方式进行管理。

(三)建立稳定可靠、使用高效的工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

水利工程资金的筹集需要多种融资方式,才能保证其满足发展需求。积极动员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是加快水利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措施。目前,管理单位的管理资金还难以全部由财政提供,往往资金缺口只能用单位的额外经营收入来补足。但由于我国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经营的限制,单位应当按照本单位的具体情况,采取多样化的手段,进行经营创收。第一是向国家索取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对公用事业的投资,用于承担管理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同时按照政策调整维护费收费标准,制定工程收费标准。另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具有水资源管理的职能,在改革中可将其划分为供水部门的职责。管理单位可以积极向上级反映,要求协调和地方的关系,将引水协议的签订、水费的征收等工作确定为水利工程管理单负责,从国家返还的水费中获得一定资金。第二是充分应用管理单位自身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积极参与工程维修,通过设备租赁、出口服务等方式获得相应的资金。第三是积极开展房屋租赁业务。管理单位往往有一定的房屋,由于工作人员在改革后减少,建筑物闲置,可以采用租赁方式获取收入。第四是加强单位自我管理,从管理中获益,有效削减内部支出,积极开展节支增收活动。

(四)建立分级考核、绩效考评与奖励挂钩的监督机制

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监管机制是确保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管理单位要不断完善现有的各项制度,按照工程管理的现实状况,制定科学化、规范化的规章制度,细化管理工,建立分级考核、绩效考评与奖励挂钩的监督机制。同时,根据健全的人事制度,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考核,建立竞争机制,明确日常考核的方法和内容,明确岗位分布,实现组织考核目标,持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此外,还要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安全监督等制度的建设进行科学评价,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使单位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得到有效提升,改善项目管理能力。

结语: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的条件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仍然存在体制不顺、职责不清、运行管理不善以及维修养护经费不足等问题,造成一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为保证水利工程各项功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通过对新形势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方案,建立符合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管理机制,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东升.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改革[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4(22).

[2] 胡晓.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经济管理的有效路径分析[J].河南科技, 2016(7).

猜你喜欢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探讨
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思路探究
浅析山东省公路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县级政府依法行政的问题研究
数据挖掘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浅谈水利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