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秀
摘要: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已有了明显的改进,在教资力量、教学理念、教学设备等方面都有很显著的提高。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改革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对于人才需要的转变,这都影响着高校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策略,也渐渐出现了一些急需转变的实践性的教学问题。本篇论文将从分析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和应对策略、如何进行实践教学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要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从中希望高校能在正确的方式方法下进行人才培养,并使高校能在艺术教育水平上继续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声乐教学;人才培养;实践性;应对策略
一、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与策略
(一)社会背景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的普及性越来越广泛,在高校不断扩招和社会人才精益的形式下,我国当前的声乐教学模式有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但随着学生基数不断增多,学生声乐学习基础呈现不稳定性的这一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以及高校声乐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还是持续存在,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在高校学习声乐的进程中,虽然在声乐理论知识方面有较为丰富的学习经验,但在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则相对较差。对于声乐表演这一专业来说,对学生的舞台实践有较严格的要求,学生将在课堂中接收到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完美的在舞台上来表现,这不仅需要有一定基本功的支撑,也要同时具有较强的舞台实践经验来表现。
随着我国的经济文化大发展,尤其是在这个互联网极为繁荣的时代,我们在与世界文化的频繁探讨和交流中,也逐渐对于声乐专业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认知和研究的深度。高校声乐教育也逐渐地趋向专业化、普及化,在目前这样一个阶段,我们要更深刻的意识到与发达国家声乐教育上的差距性。其中一点就是大多数高校声乐专业学生在学校以接受理论知识为主,鲜有机会去进行舞台实践。在声乐演唱中由于没有相应舞台表演经验的支撑,从而进一步导致整体舞台表现能力相对薄弱,演唱中缺乏美感,这都不利于高校对声乐艺术人才培养的方针策略。
(二)高校声乐教学的策略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关于艺术方面的规划总体划分为艺术表演和艺术学这两大分支。对于艺术表演来说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最终要以表演为主要目标。对于声乐表演专业来说,在充分利用所学理论与舞台表演实践的结合中,最终要达到对于作品的完美呈現。这不是单纯加强一个方面就可以达到的。
对于声乐艺术来说,在歌唱表演中要把将技巧和舞台表现准确地传达给听众,不仅要求要学会怎么唱,更要学会怎么表现美。在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中,通常都会对学生进行气息、位置、共鸣、咬字吐字等声乐基础的常规训练,也是要达到美这一标准的必经之路。基本功固然重要,但在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中不仅需要这样单纯的基本功技巧训练课程,也同样需要进行美感教育的美育课。因而在现阶段的声乐教学中我们要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并且要将两者在教学中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声乐教学总体具有两个层面的教学内容:一是基本功的发声训练,二是对作品演唱训练。对于声乐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大多在练声和歌唱曲目这两个层面演唱时会出现断层的现象,练声一个状态,歌唱是另一个状态。对于曲目演唱这一方面涉及的面要更广一些,多接触不同风格不同语言的作品,将曲目的咬字、气口、强弱、情感等音乐表达严格要求,将发声训练与作品表现两者充分结合成一条和谐的水平线,才能达到我们视听中美的享受。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兼具声音基本功的训练特性以及具有培养音乐美感。为了增强学生对美感的认知,我们可以让学生接受相当理论学习的基础后,首先对声乐有一个浅层的了解和审美能力,之后帮助他们积累对美的感受,这不仅需要声乐教师在课堂的演唱教学中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讲解来积极引导学生对这方面认知的敏锐性,而且在课下要对学生提出一定的音乐赏析要求,通过视频、现场、音频等网络倾听增强学生对于声乐作品欣赏的主动性,在优秀的声乐歌唱家的熏陶下提高自我审美情绪。
高校在重视声音培养的同时,要牢牢把握音乐审美的重要性,通过对声乐基本功训练以及对音乐作品审美的丰富认知,两者相互促进并得到升华,将对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更加全面的增强高校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成果,对于在舞台实践、社会实践方面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实践教学的运用
(一)舞台实践教学
高校对于声乐表演的艺术人才培养,最终是要通过在舞台上的整体表现才能够完美的进行艺术成果的展示。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支撑,也要求其对乐曲的诠释和处理,以及对整个舞台进行掌控。普通高校声乐专业的学生只有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才能够真正得到锻炼,提高自我实践能力。
目前对于艺术表演这方面的课程设置普通高校和专业院校相比都很重视表演这个层面,通过对身韵、面部肌肉、肢体动作等方面的训练,来提高学生在演唱中的整体表演力。但是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和观摩别人的舞台演出得到的学识积累,如果没有自己去实战演出的话,还是不能够完全学以致用。同时也会因为心理素质差导致一些学生一上台就紧张,经常性的发挥失常。目前大多数学生只有在期中、期末考试实践中才会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和演唱实践,这对于舞台实践经验的积累还是太少,只是给学生本学期的学习成果一次展示的机会,最终目的还是老师来进行评审并进行打分,这并不能对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起到一定提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赛,在声乐比赛中提高心理素质并不断积累舞台经验,重要的是体验过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通过这种对学生演唱水平具有一定要求的比赛,学生会自主地对自己的演唱以及表现进行多方位的练习和研究。在这样一个具有一定压力的状态下,这种自主性学习的动力,对于学生整体的演唱实践方面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而这个提升的过程,也自然而然成为学生自己为自己积累经验的过程。高校教师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教师需要观察和分析学生在比赛中的声音状况以及体态表现,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并且还要在教学层面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和变化进行相关的深入研究,并进行针对性调整与优化。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相关产业的发展,每年都会有举办不同的艺术比赛,学生也可以通过参加比赛来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舞台表现。但这些舞台实践经验对于高校关于声乐表演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说还是不够的,并且目前普通高校学生所进行的舞台实践大多还是以单一的演唱为主要表演形式,对于音乐剧、歌剧等具有表演性的演出接触甚少,这也不利于声乐专业表演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目前来看,我国很多高校可以多方位的开启舞台实践课程设置,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普通高校在对学生的舞台实践方面的培养和投入可以尽量多去向专业院校靠拢,交流学习中提升综合培养水平。
(二)社会实践的参与性
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战略,每年所需培养的学生占比的基数也是很大的,学生进校水平的不平稳现象也是越发明显,所以各大高校需要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培养战略。一是将不同学生所各自擅长的领域优势更大化,二是面对当前的扩招政策,各个专业所面临的饱和状态,以及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进入社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这一系列状况,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学术培养的同时,也应让学生来进行一定的社会实践学习经历。其中学生的组织能力是当今普通高校在声乐教学中所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各个相对应的就业单位对于多方面人才的需求量和要求都在不断提升,大力加强学生实践、组织这方面的培养,一是能够增强学生对各工作岗位的适用性和灵活性,二是能够将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最大化。培养学生的组织性,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自主性的活动意识,在活动中实践、锻炼自己,并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这项活动对于自身价值提升的重要性,而并非机械性地进行实践活动。其次可以多去组织安排学生去艺术团体机构实习,在活动中学生不仅专业能力得到锻炼,也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舞台实践和社会实践两方面策略对于高校培养艺术人才从一定程度上不仅提升了学生自我探知创造能力,更加强了学生专业能力的自信心,学生从不同领域得到锻炼也会对将来就业有所裨益。
三、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演變,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也需要不断深入和发展。面对当前社会环境,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如何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声乐人才,也已成为当前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所称之为的高素质声乐人才,第一是要具有基本的演唱能力,要能够精确地掌握关于声乐演唱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第二是能够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声乐技巧演唱充分发挥,以达到具有良好视听审美效果;第三是要能够适应现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和富有挑战性的社会发展需求,以便将理论与实践的所学都能够充分发挥其实际作用。由此可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尤其重要,这样的高素质声乐综合性人才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当然对于培养这样高素质声乐表演的人才,以及为了最终能够真正在高校中得以运作产生良好教育作用,也要针对各校的实际情况来设定具有针对性的目标策略。这就要求高校即要充分运用当前社会发展的便利设施及开放的文化交流来进行多方位的运用和学习,而且要根据高校声乐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方针战略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策略,并将其进行深入实践。如何加强和培养普通高校声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仍是当前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从分析当下高校培养声乐教育人才社会背景,以及提出针对实践教学的建设性意见,最后说明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要性三方面,对高校声乐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刻研究。在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下,只有将学校课程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更为全能型的声乐人才,同时要不断改革创新适应时代潮流,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不同挑战,为培养高素质的声乐人才和社会应用型人才共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