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俊东
摘要:小學数学教学过程中,主线问题更加能够紧扣教学主题,围绕课堂教学核心内容,结合学生学情设计问题,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感悟,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首先对主线问题进行相关介绍,然后探讨目前小学数学中“主线问题”设计使用现状,最后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主线问题”设计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线问题;设计
问题式教学法一直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的关键环节,也是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关键渠道,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主线问题立足于教学大纲要求,满足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需求。基于此,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学中“主线问题”设计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现实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主线问题”设计现状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逐渐意识到以问题引导学生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环节中,问题设计、问题形式、问题类别、问题实施都是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重点。根据相关研究,小学数学12册教材中,很多教师、课程专家等对问题引领学生学习十分看重,但是对于“主线问题”设计目标、设计要求、实施策略等研究相对较少。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相关目标,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态度,并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思考问题、解答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发散逻辑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目前,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开始重视“主线问题”设计工作,认识其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但是在具体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中,由于对学生能力,甚至教学任务考虑不够充分,一些教师采用接受性学习教学模式,过度强调教师对学生帮扶,学生被动听讲,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主线问题”的设计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是否能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教学方式能否激发学生兴趣。正如著名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如果没有任何兴趣进行强制学习,则无疑在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主线问题设计过程中,必须以学生兴趣为基本出发点。
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的学习过程中,主线问题设计实施过程可以为:先利用投影仪为学生投射出一个圆的形状,告诉学生今天所要讲的知识就是圆。之后让学生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画一个圆,然后比赛谁画的圆更加美丽。学生动手画好圆后,让学生对自己所画的圆进行评价,很多学生都会发现问题所在,就是自己所画的圆并不圆,无论进行几次尝试,都无法达到屏幕中圆的效果。之后引出问题:为什么大家都在认真地画圆,结果画出来的图形不圆呢?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这就是本节课所设计的主线问题,这一问题看似简单,但蕴含了“圆的认识”中圆心、半径等核心知识,围绕这一问题开展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抓住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在整节课中都保持积极性,保持探究欲望。
2.引领学生主动探索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们逐渐产生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认识,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而应主动地探索知识,积极参与知识迁移、传递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探索空间,能够让学生自行感悟,体验知识过程,确保主线问题设计能够围绕清晰的目标、更加明确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圆周长和半径之间的关系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索。首先,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当天课堂中所要探索的问题,探索圆周长和半径的关系。半径作为一条线段,很容易测量其长度,但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应该怎样测量呢?一些学生提出将其拉直后进行测量,但马上就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反驳,认为实际物体并不容易被拉直。这时,很多学生提出用车轮滚动的原理,其滚动一周,就能够轻松地测量出其周长。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开始动手操作。如果将“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当作是第一个主线问题,而“怎样探索圆周长与半径之间关系?”就作为第二个主线问题,学生通过测量圆周长,再进行观察、对比、汇报等过程,积极探究,最后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教师进行适当地引导,验证教材中的相关结论。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其自身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都能得以提升。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主线”引领小学数学课堂,体现了关注数学知识构建过程、关注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思想。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主线问题的设计,必须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探索,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总之,只有合理地设计主线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优势,更好地贴合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娟.小学数学教学中“主线问题”的设计与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8(02):65-69.
[2]李小飞.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链的设计探讨[J].情感读本,2017(26):101.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隆木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