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闯
【摘 要】目的:探讨MRI对骨质疏松致脊柱隐匿性骨折患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致脊柱隐匿性骨折患者57例为对象,用X线检查后再用MRI检查,计算骨质疏松致脊柱隐匿性骨折阳性的准确率,分析患者的图像表现。结果:MRI检查57例患者的骨质疏松致脊柱隐匿性骨折为阳性,准确率100.0%。骨质疏松致脊柱隐匿性骨折的MRI图像表现:T1WI序列见椎体边缘具有较清晰的水平线条状低信号或者片状低信号;T2WI序列见椎体信号混杂,边缘呈较为模糊的情况;脂肪抑制序列见线条状和片状高信号;弥散加权序列见低信号,椎体未出现严重的形态改变。结论:MRI对骨质疏松致脊柱隐匿性骨折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高,MRI图像表现与X线的清晰度高。
【关键词】骨质疏松;脊柱隐匿性骨折;MRI检查;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20)09-0072-01
骨质疏松属于代谢性骨病,发病原因是患者体内的骨量丢失和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且骨脆性增加,致使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较大。骨质疏松致脊柱隐匿性骨折的患者大多是老年人,常由于跌倒或者滑倒等情况致伤,病情严重时会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从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目前,临床上检查骨质疏松致脊柱骨折的手段较多,比如常用的检查手段X线,通常能对患者的骨折情况详细观察和确诊,但对于骨质疏松致脊柱隐匿性骨折的患者而言,X线手段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较低,而临床上近年较为推崇MRI检查[1]。为了解MRI对骨质疏松致脊柱隐匿性骨折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本次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致脊柱隐匿性骨折患者57例的X线及MRI检查结果作比较,探讨MRI检查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致脊柱隐匿性骨折患者57例为对象,将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整理作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1)病情经多种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致脊柱隐匿性骨折;(2)无腰背部外伤史;(3)X线检查结果显示脊柱骨折阴性。排除标准:(1)具有骨结核和(或)脊柱炎症疾病史;(2)具有良恶性肿瘤史;(3)智力低下,认知功能异常。临床资料:男性25例,女性32例;年龄56-76岁,平均(70.2±2.4)岁;骨密度:-3.80到-2.48,平均(-1.85±0.24)。
1.2方法
X线检查:选择高频专用X线摄片机(500mA),扫描患者的脊柱正位及侧位,必要时扫描双侧斜位。
MRI检查:选择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设置为阵列线圈,常规扫描数据为T1WI和T2WI及脂肪抑制,扫描椎体8-10个;仪器参数设置为2mm层厚,1-2mm层间距,20*20cm矩阵,T1WI扫描参数为700ms,9.7ms;T2WI扫描参数为2000ms,94ms;脂肪抑制扫描参数为2700ms,82ms。于患者的前臂注射对比剂,随即开始横断位和矢状位、冠状位增强扫描;之后用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横断位T2WI,参数设置为300s·mm-2,7mm层厚和1-2mm层间距,1700ms,81ms。扫描得到的数据经图像处理工作站形成三维重建,测量病灶的表现扩散系数。
2、结果
X线检查57例患者的骨质疏松致脊柱隐匿性骨折为阴性;MRI检查57例患者的骨质疏松致脊柱隐匿性骨折为阳性,准确率100.0%。57例患者中胸椎隐匿性骨折34例,腰椎隐匿性骨折23例,19例患者表现为T12椎体隐匿性骨折,10例患者表现为L1椎体隐匿性骨折。
骨质疏松致脊柱隐匿性骨折的MRI图像表现:T1WI扫描后可见患者的椎体边缘具有较清晰的水平线条状低信号或者片状低信号,T2WI掃描后可见患者的椎体信号混杂,包括高信号、混杂信号和不均匀的低信号等,T1WI扫描时的异常低信号位置,经T2WI扫描时亦表现为低信号,边缘呈较为模糊的情况,可以观察到高信号影和无规则斑片状;脂肪抑制扫描发现骨折处表现为线条状和片状高信号,少部分患者存在模糊的低信号;弥散加权扫描发现骨折部位为低信号,椎体未出现严重的形态改变。
3、讨论
骨质疏松致脊柱隐匿性骨折的临床诊断非常重要,由于骨折隐匿的特点,患者发病后并无典型的病症表现,临床检查时的误漏诊较高,若病情持续发展未得到治疗,则骨折会不断加重而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严重时导致患者瘫痪,所以临床准确无误的诊断尤为关键。
X线检查一般能有效检查多种骨科疾病,这种检查手段的操作简单,且不会带给患者较大的副作用,检查所需的费用较低,现已广泛用于临床中骨折的诊断,但对于骨折疏松引起的脊柱隐匿性骨折诊断时,不具有较强的灵敏性,常导致患者的病情误漏诊[2]。本次用X线检查后患者均显示为阴性,而采用MRI检查则均显示为阳性,准确率为100.0%,患者的MRI图像表现明显,能为医师提供清晰准确的椎体和骨折情况,确保患者的隐匿性骨折被准确无误的检出,从而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疗,防止骨折情况持续加重而引起无法挽回的病症。
笔者认为MRI检查病灶是通过多序列和多方位扫描,进行肌腱损伤和软组织损伤以及骨折等病情的诊断作用显著。单亮[3]指出MRI检查软组织时的对比度高,能以多方位扫描结果清晰的显示人的骨骼外形,使医生能清晰的观察骨骼变化。MRI能显示人脊柱的骨小梁、软骨损伤、骨髓等情况,谢迎娣等[4]指出上述手段对脊柱周围的组织水肿和纤维化情况显示清晰,能让医师发现人骨骼的细微改变,准确的诊断隐匿性骨折。
参考文献
[1]张晓林.MRI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23(06):673-676.
[2]吕仁煜.核磁共振检查在骨质疏松性隐匿胸腰椎骨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7):147-148.
[3]单亮.64排CT与MRI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比较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0):54-55.
[4]谢迎娣,刘海玲,郭光洁.MRI对腰椎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7):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