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口子》阅读

2019-10-20 04:25肖学军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 2019年9期
关键词:纳凉口子阿姨

肖学军

①一条街越长,街口子往往越多。一个街口子,就像是一个收纳柜,工厂、学校、医院、住宅、菜市场等,统统收纳在内。

②家门外的街口子有宽有窄。它们四通八达,相互串通。如果是赶路而不是散步,大家都是抄近路走。没有公交车的年代,看电影赶时间,我们总选择近路。疾走钻进一个街口子,左拐右拐,走出一道口子,就看到醒目的“人民电影院”五个字。上学我们也不走正街,都是进口子,走小道,小学如此,中学也如此。上班了,依然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在窄窄的小道上,你尽管想点什么,不必担心前方撞上谁,也不用考虑后面被追尾,来来回回很安全。假如那时也兴计步数,一天一万步,足有。

③街道两旁大多是口子对口子,便于通风。一到夏夜,口子处都是纳凉的居民,有住附近的人家,早早泼洒一地井水,水迅速被滚烫的地面吸干,不用多少时辰,地面就转凉了。那时,一张竹床,可容纳老老少少一家子;一条板凳,也能落座三口人;还有坐折叠凳、小矮凳的,看哪里凉快,往哪里坐。大家话着家常,摇着蒲扇,互通耳闻目睹的新鲜事,一缕缕桂花香从老远的地方穿街过巷飘来……

④食堂旁边有口老井,井边总有洗不完的东西。每天休息时光,职工或家属提桶抱盆。搓衣洗被。一只吊桶上上下下在井口忙碌,“扑通”一声,吊桶下井,拉绳一扬,吊桶在井水里翻个大跟斗,一桶水就满了,再左手一把,右手一把,交替着将一桶水拉上来。打水者一般是壮实的男士,问“谁要水?”“我要!”“我要!”一片回应,喊的喊。笑的笑,男女老少挤挤挨挨,有用搓衣板搓洗的,有在水泥桌上刷洗的,有双脚在盆里踩洗的,有拧被单拧得两人笑岔了气的……形态各异,七嘴八舌,热闹非凡。

⑤街口子处,都是交通要道。生意人家喜欢紧挨街口子的门面,住就租口子里那些便宜的平房,好扛进搬出行动方便。口子处的门面走俏,口子那点空地也不会白白空着,那里是刻章、配钥匙、修钟表、补鞋、修伞等匠人谋生的“根据地”。还有小裁缝。也常年在那里支一块案板,放一部缝纫机做衣服,蒸汽熨斗一天到晚都在冒热气。那些来城里卖鸡蛋、苞谷的农妇村姑,会事先进百货商店扯上几尺花布,来找这街边的小裁缝缝制。她们不讲究做工,取衣快就好,等卖完了山货余粮,新衣也可取了,随便一试穿,便高高兴兴回家。还有,寒冷的冬日,我们都惦念街口子处那个卖烤红薯的老人,买上一个烤红薯,手暖了,又填饱了肚子。

⑥那时,满街小卖部很多,孩子们都喜欢帮家里打酱油,哪怕下雨天,也照打不误,因找的零钱就是自己的脚步钱,可买糖果吃。小小的人儿,撑一把成人的雨伞。穿上一双很夸张的雨靴走出街口子,踩在被雨水打湿的青石板上,脚下发出“吱吱”的声响,来到街对面靠口子的那家小卖部,其情其景,就像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作品《高柜台》。那不及柜台高的小人儿,店家根本看不到人影,只能听到“打酱油”的叫嚷声,然后从伞下伸出一只抓着酱油瓶的小手,另一只捏着两毛纸币的手尽量往柜台上伸。店家接过瓶子和纸币。问:“打多少钱?”“打一毛钱,剩下的买辣椒糖。”雨停了,小人儿抱着酱油瓶,舔着辣椒糖,心满意足地横穿街道,回到原来的街口子。一群小伙伴在玩“老鹰捉小鸡”,小人儿听到一片邀请声,就把酱油瓶往墙边一放,扎进“小鸡”堆里,当家里等着酱油炒菜的母亲找来时,小家伙已经玩得昏天黑地了。

⑦县城那条老街改建成两层店铺的新街后,原来一个个露天的街口子。就变成一个个封顶的街口子,口子两边都设有摊位。不再日晒雨淋的街口子,更适合做小本生意的租用。黄金地段那个街口子有个卖棉货的大妈,口子两旁的摊位都是她的,摆的挂的全是棉纱衣服和纯棉袜子,生意做得好。据说那口子她一签租就是十五年,可她后来把一边摊位让给了一位创业破产、丈夫中风的杨阿姨,每天当杨阿姨要兼顾家里时,她就替杨阿姨打理生意。于是,杨阿姨家的日子越过越顺,大妈也有热饭吃了,因为一到饭点,杨阿姨就给她带饭来……一个街口子,成就了一段小城佳话。

⑧站在一座城市的高楼上,俯瞰脚下,你会看到,纵横交错的大街,串起整个城市,成千上万的居民,都容纳在大街小街的口子里,涌动着生命力,充盈着人情味。每每经过,我都仿佛看到街口子深处升起的烟火,听见街口子里传出的阵阵笑语。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街口子”为标题,既交代了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同时这一口语化的称谓又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在安步当车的年代,上学上班看电影的都爱抄小路。从巷子口进进出出。既节省时间又安全。

C,“井”是乡土沉静的风景。并滋润了村庄自然万物,哺育了村庄的人们,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洗涤了人们的心灵。

D,文章浓墨重彩地描摹了一幅幅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极具历史感的画面,如夏夜纳凉图、井边打水分水图、小伙伴玩游戏“老鹰捉小鸡”图等。写出了一代人独特的记忆。

E,文章写雨天小孩去街对面的杂货铺打酱油,联想到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作品《高柜台》,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小孩打酱油时的童真童趣,情趣盎然。

2.请简要分析“街口子”人们过去的生活状态。

3.本文语言生动,试以第④段为例加以赏析。

4.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含意?

[答案与解析]

1.C D(C项,“乡土”“村庄”分析错误,本文写的是城镇,井也是城镇的井,不是乡村。D项,“浓墨重彩地描摹”小伙伴玩游戏“老鹰捉小鸡”错,文中对这一场景只是三言两语一带而过,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2.①交通便利:街口子有宽有窄,四通八达,可相互串通。②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炎炎夏日用深井水降温,用蒲扇纳凉驱蚊,洗衣服用深井水手洗。③生活淳朴,知足常乐:进城的农妇村姑去百货商店扯上几尺花布,来找这街边的小裁缝缝制。她们不讲究做工,取衣快就好,等卖完了山货余粮,新衣也可取了,随便一试穿,便高高兴兴回家。④典型的慢生活。悠闲自在:一家子老小纳凉,同坐在板凳上话家常。⑤人与人相处融洽,团结互助:无论是一起纳凉的邻人,还是打水洗东西的人群,抑或是做生意的卖棉货的大妈和杨阿姨,都让这里的生活充满着欢乐、温馨、祥和的气氛。

(这是一道理清文章脉络,梳理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的概括题,综合性很强。重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生活状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水平,二是人们的精神风貌。可抓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答题要先归纳概括,再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①运用了夸张(洗不完的东西)、排比(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反复(“我要!”“我要!”)、对偶(喊的喊,笑的笑)、比拟(吊桶……在井口忙碌、吊桶……翻个大跟斗)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井滋养了街口子的人们。②运用拟声词(“扑通”)、叠词(挤挤挨挨),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③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句式富于变化,使得行文流畅自如。④语言口语化(问“谁要水?”“我要!”“我要!”一片回应)。显得亲切、活泼。⑤整体语言风格清新自然、通俗明快。

[这是一道语言鉴赏题,可从遣词造句(如叠字叠词、拟声词、长短句、整散句)、修辞、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4.①“升起的烟火”指炊烟,此处借指人家。“升起的烟火”和“阵阵笑语”表明街口子里依旧生活气息浓厚。百姓安居乐业,涌动着旺盛的生命力。②这句话表达了对街口子曾经的温暖记忆的眷念与不舍。对街口子文化延续至今的欣慰和对生活的热爱。

(句子的含意一般包括字面含意和深层意蕴。可以从关键词人手理解其字面含意,并联系作品主题分析其深层意蕴。)

《趣味语文》参考答案

《多读书》

君子应当尊奉德性,善学好问,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

《数字对联》十年寒窗 七情六欲 五经四书 三番兩次

《忆先生》严肃又溫厚 一直默默地记挂和注视着我们的成长

猜你喜欢
纳凉口子阿姨
一块钱
纳凉
黄昏纳凉
加菜
笑话
推销
纳凉之乡村田园美
简单快乐
纳凉
填影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