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木记事的“契”

2019-10-20 04:25李万春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 2019年9期
关键词:竖线木片小篆

李万春

这是“契刻”“契约”的“契”字。图1是甲骨文,由表示被刻的木片(图3)和刀(图4)组成,表示用刀刻。图2是小篆,形体同甲骨文。圖5是小篆,加“大”于下,意思更明显,表示契刻是人特有的动作行为。

刻,是“契”的本义。“刻舟求剑”故事中,楚人“遽契其舟”,“契”就是用其本义。

《释名,释书契》:“契,刻也,刻识其数也。”就是说,用契刻标记数据。在文字创制之前,以契刻计数和作为契约凭证的情况是很多的。《隋书,突厥传》说:“(突厥)无文字,刻木为契。”西南彝族在民主改革前。多用结绳和刻木的方法来帮助记忆。居住在云南贡山县的独龙族,解放前也采用刻木、结绳帮助记事和传递信息。在国外也有类似的记载。中世纪的丹麦、瑞典、英国北部偏僻的农村在一种方形木棒上刻上各种纹道、符号,记录一年的年历和重要的宗教节日。南斯拉夫有的农民到了近代仍有契刻记事的习俗。如有个农民向商人赊了四袋半面粉,他就削光一根小木棒,在上面刻四道长痕、一道短痕,随后把木棒劈成两半,商人和自己各持一半,到还账时两半合拢作为凭据。这与我国古代的契约如出一辙——双方在一块竹木上刻上表示数目的符号或缺口,然后剖为两半,各持一半,以作日后合契之用。一般是债权人持右半。这种契刻凭证,典籍多有记载。如《老子》:“是以圣人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意思是,圣人持有契刻的右半而不向人索债。“责”。“债”的古字。《列子。说符》:“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齿”就是契刻的纹道。从“吾富可待矣”推断,其所得契为债权人所持。

这种契刻还可传递信息。起到一定的交际作用。居住在云南怒江的傈僳族,解放初曾刻木送给中央慰问团。在一块长方形、一端呈箭头状的木片上。依次刻着三条整齐的竖线,一个“〇”和“×”,最后刻上从长到短的三条竖线。它表示:你们来的三个人,月亮圆时和我们相遇了,送上三包土产,请分送大中小三位领导。

这些事实说明,契刻记事的习俗由来已久,而“契”字对这种习俗的反映颇为生动、形象。

猜你喜欢
竖线木片小篆
爱是良药
稻草人的村庄
石子变水果
一块木片的价值
象形文字走走看
一字千进(6)
小篆香
听话的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