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超
摘 要: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能力,还要注重身体素质、精神品格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教育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意识到身体素质提升对学生发展的深刻影响。本文主要探讨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策略,以期进一步推动高中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体育;核心素养;策略
新时期的教育需要思考是的培养学生哪些知识、能力与品格,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并且推动社会发展。体育教学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能力与品格的培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广大教师必须提高体育核心素养培养重视程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一、培养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主要是指通过家庭、学校体育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身体文化和精神文化内在追求的综合性文化塑造。体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分别是健康行为、运用能力以及体育精神。实际上体育课程与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各个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并且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的基础,同时,高中生是未来建设社会的主力军,需要强健的体魄、顽强的精神投身于社会建设,这样才能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中阶段的学校体育涉及较多领域,如体育训练、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体育教学等,这些充分体现了高中体育教育性、竞技性以及娱乐性。其中,体育竞赛所强调的公平、公正、竞争、合作、拼搏、团结等体育精神,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品格,因此,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助于健全学生品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生活,迎接生活中的挑战,不断实现自我的价值。
二、培养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
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教育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除非是体育生。近年来,课程改革开展地如火如荼,教育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但是,部分教师对于体育课程实施认识不够深刻,将体育作为一门副科,主要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尤其是是高中阶段,很多教师将体育课作为缓解学生压力的活动课,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导致体育品德的培养受到影响。教师应积极发挥体育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以及公平竞争意识等。例如在健美操课的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在进行小组考核时需要考核小组的整齐度、节奏感以及表演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提高团队意识,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与小组成员进行沟通、合作,从而提高整组的水平。通过合作训练学生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协助,并有效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懂得集体利益要高于个人。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体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变模式化体育教学过程。根据核心素养相关要求,体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使其从文化角度出发了解体育的发展历程,感受体育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进而深入感悟体育精神,提升综合素养。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史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足球运动的历史文化底蕴,并通过历史增强学生的运动自信,树立远大目标。再如讲述体育运动与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关于,如“乒乓外交”,这些均有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体育,不仅有助于其在提升体育文化意识,还有助于深刻体会体育的重要作用。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关键能力之一,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针对同一问题解决的方法有多种,并且随着经验的积累以及研究的深入,解决问题的方法会越来越便捷。但是,这就要求个体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能力,个体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平时的训练中,由于个体差异性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则注重引导学习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解决自己在训练中遇到的难题。例如有的学生投篮总是出现问题,笔者则帮助学生录制投篮视频,与其共同探讨投篮中存在的问题,并组织交流讨论活动,大家集思广益寻找解决方法。此外,笔者还经常鼓励学生设计集体游戏,制定游戏规则,并采用学生设计的游戏作为课堂热身活动,以此来鼓励学生创新、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指导者、辅助者的角度教授学生技巧,让其在探索中逐步掌握技能,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体育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高中生的體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研究体育核心素养内容,加深对新课标的认知,结合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体育兴趣,提高其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从而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陆菊萍.高中体育核心素养分析及其培育方式[J].新校园(学习),2017,(007):21.
[2]张殿臣.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才智,2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