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萍
摘 要:作为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承担着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实验是引出物理本质的决定性过程,通过实验可以拉近与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将物理原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便捷现代生活。就初中阶段的物理来讲,学生初涉物理世界,尚未形成完备的理论依据,因此需要教师增添生活化气息,提升学生对物理实验探究的兴趣。
关键词:生活实验;初中;物理教学
引言:
教学中增添生活化气息能够引导学生着眼于现实生活,明确在生活中可以应用物理知识的区域,帮助他们建立理论服务社会的信念,由此形成内化物理理论的形态。在初中阶段,学生探究物理处于初级水平,对本门学科的本质了解不深,教师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增加生活类材料,建立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深化实验的指导作用,从兴趣提升角度,加强学生听课的集中效果。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物理实验中构建生活情境是教师现阶段广泛使用的方式,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重视生活性物理实验内容的积累,将符合学生认知的实验内容和生活现象及时记录,整理成电子档案,并与其他教师形成常态化的研讨机制,逐步优化实验步骤。教师意识水平的提高是学生重视物理实验的前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生活教学对物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意义,启发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完毕后,结合自身发展现状,自行操作实验内容。如此过程刺激学生产生深入物理世界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拓展思维广度。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多种,教师要结合实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对接学生的喜好,使知识更易于他们所接受[1]。
例如,有些实验发生在物质内部,属于微观变化,或者有些原理仅通过实验现象难以形成理性认识。这些实验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根据物理变化规律设定模拟变化过程,为学生创设带有生活意味的实验环境。多媒体教具的引用拓展教师教学的广度,帮助教师优化动手实验没能完成的部分。就初中阶段来说,在讲解“分子的热运动”时,学生虽然可以通过观察二氧化氮在空气中扩散和硫酸铜在水中扩散的现象,初步了解在气体和液体介质中,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但是具体的运动轨迹难以知晓,学生对扩散轨迹普遍带有求知的欲望,教师应当抓住他们对知识渴求的机会,利用动画演示分子热运动过程中,在不同分子结构下,运动轨迹的差异。学生结合动画内容,直观感受物理现象。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将兴趣与生活紧密结合,教师选用的分子结构应当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物质,可以更好的拉近与生活的距离[2]。
构建生活场景不应当仅停留在反映生活中常见现象的物理本质,还需要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优化物理实验。利用随处可得的材料,增添物理实验的生活气息,满足教学中学生对接生活实际的要求,结合实际材料的课堂导入,能够在课程开始前抓住学生的内心,引导其转向理论探究中,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和有效性。例如,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情况的实验中,教材中选用的是水和油,加热工具是电热器,这些材料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更多的替换产品。教师在课前将该实验的步骤以视频的形式发到班级群内,要求学生在观看实验步骤后,根据自己对实验的了解,换用生活中的用具和材料,改进实验内容。学生有的将水和油换成了糖水、盐水等,有的将电热器换成电磁炉或者热得快,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将“不同物质温度上升相同的水平,吸热不同”的概念内化于心,有利于下一阶段比热容的学习。
二、顺应学生发展状态
实验中顺应学生发展状态主要体现在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设置实验流程。实验流程的设置体现教师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掌握情况,实验流程和步骤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还应当引入创新思维,加强物理理论学习的深度,引导他们进入教师构建的情境中,在实验中找到自身发展的位置。教材内容是指导教师授课流程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学生间发展进程的不同,唯教材论与保护学生特色的教学任务不相符,由此可见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发展现状,明确物理认知的水平,深挖实验中可以改良的部分,加深学生实验印象[3]。
例如,在讲解“能量守恒”这一部分内容时,虽然学生明确了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和产生的定理内容,但对于永动机还是心存疑惑,认为在此过程中能量间相互转化就可以达到势能、动能、内能之间永不停歇的转化。教师面对学生的疑问时,首先要肯定他们钻研的热情,然后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并且与小组同学研究,找到永动机可能持续工作的证据,在获得一定结果后与教师交流。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消解了自身疑惑,明确永动机要想工作需要在开始前给定能量才能完成能量转化,而且在水流流动的过程中会出现克服空气做功的能量损失,无法保证整体能量不变。
三、形成完备的实验过程
生活实验所具有的指导作用是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形成实验报告后,才完成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因此关注实验本身结果是生活性实验的最后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此次实验中涉及的知识点,使他们明确生活与理论联系的内容,提升学生理论付诸实际的意识。在总结中,还应当帮助学生回顾整个实验流程,理清每个实验步骤的目的,并且引导他们在实验后予以反思,是否还可以改进实验中的某些步骤,使实验更加具有科学性。学生间交流实验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提升合作探究意识,形成有机的交流互动模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课程的讲述中增加生活性实验是至关重要的,要求教师在提升自身认知的基础上,增加可以利用生活化材料开展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着眼于实际生活,帮助构建生活与理论的桥梁,提升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知,从而加深理论内化的程度。
参考文献:
[1]王碧鸿.初中物理課外实验的设计与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2]万慧.探讨生活化教学在中学物理课堂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3]黄佳雯.初中物理生活化作业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