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燕
摘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实施,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需要对乡村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充分认识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明确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以及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而寻求解决措施
关键词:乡村文化;新路线;传承与创新
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是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构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以创作生产优秀产品为中心环节,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于新时代群众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我的理解是:传播党和政府的好声音,在群众文艺生活中受欢迎,在群众文艺奖瓶中有影响。作为基层文艺创作人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和文化深度融合的城乡切实际状况,对文旅融合下群众文艺精品创作途,有如下几点思考。
1 原创文艺作品征集推助推民间剧团供给侧发展
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座中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的作品?最根本的决定还是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如皋是闻名的长寿之乡,花木之乡,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而如今庞大的民营剧团群体和火爆的演出市场又成为如皋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经过30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如皋现有社会老年文艺团队和民营表演团体120多家,从业人员1200多人,他们常年扎根基层,活跃在城乡社区的群众文化舞台上,年均演出达到2300多场次,观众800余万人次。对宣传党的方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市基层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如皋市文体旅局每年都组织全市性的原创文艺作品征集活动,对征集评选出来的剧本加以修改编排,并组织全市性的文创文艺作品调研,让原创作品立起来。并邀请专家对作品进行专业指导加工,提高对优秀原创作品给予奖励,并不断调动基层群众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积极性。
在群众文艺创作实践中,我们始终抓住百姓:“喜闻乐见”这个关键词,紧贴本地區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符合本地区群众的观赏水平和内容需要。创作中需要多表现歌颂赞扬群众工作和生活的作品,这样才能有亲切感,感召力,活动富有生命力。借助于文化下乡,企业庆典和村社区“乐一天”等重要活动,精心打造群众文化消费的平台,充分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和美好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
因为有了这些节目来源,有了民间艺人唱念做打等艺术素养的提升,如今的民间艺人逐渐脱离了依靠低俗节目和荤段子的支撑,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社会风气得到了好转,民间演出市场更加健康化。
如今,古城的夜晚,我们穿梭于如皋的城区社区广场街头,时常会看到在绚丽的灯光下广场舞节奏明快,露天舞台的文艺演出观众如潮,杂技歌舞小品说唱的节目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2 互联网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互联网+”为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新的变革,网络成为公共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舆论阵地和宣传手段。根据网文化旅游改革融合和加强网上公共文化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推进“互联网+”,以“身边文旅,温馨家庭,你我共建”为理念,通过打造“文化权益的新阵地,教育提升的新平台,服务基层的新窗口,群众联系的新渠道”为目标,着力做好公共文化服务“问需在网,业务推广,服务在线”,把公共文化建设“互联网+”打造成有时代广度,记忆温度,有多维黏度的文旅效能发挥新途径。
(1)务求实效,服务发展大局。加强职工群众工作,组织领导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重视网上公共文化建设,将这项工作作为文旅部门的一把手工程。把握好方向,指导好工作,落实好政策,保障好经费,实行“统一规划,条块实施。绩效管理责任到人”的运营服务模式,确保网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从建设到运行的顺畅进行。牢固树立职工群众的基层观念,坚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真心实意服务基层群众。
(2)扩大影响,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与新闻宣传部门,社会新闻媒体及相关委办对接,加强对职工群众文化宣传工作的整体统筹协调和工作策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宣传,做到重大事件有声音,重要时点有呼应,重要工作有反应。
(3)线上线下,推出融合发展。坚持网上公共文化服务与网下文旅改革融合的靠前联动,协调推动,切合紧凑,将公共文化服务由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互动融合转变,推动“互联网+”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的作用。推动互联网线上线下服务工作协力并进,在建立线上平台的同时,对线下活动进行改革,资源配套,建立机制,使线上线下互促共进。
3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非遗是人们世代相传的,被视为文化遗产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除了带有浓重的地区特征外,它还有地方情感的传递特征,对于地方认同的构建和乡村文化的延续有着重要的特殊价值。因此,县级非遗管理部门既需要展示非遗,也需合理探索多元化的开发途径,以使其实现内源式发展。以如皋4A级景区水绘园为例,它是江海平原上的一颗明珠。如皋杖头木偶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两年前,如皋市木偶戏剧团组织,部分木偶操作演员,编剧创了一些经典的小戏小品在水绘园景区定时定点演出,通过两年的实践证明,游客对这样的演出很感兴趣,一些外国游客甚至主动参与互动,这样的文艺活动激发了景区文化的活力。
如皋非遗种类众多,其中作为国家非遗项目的“如皋盆景制作艺术”是文化品牌效应最好的项目,其他一些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的项目都面临传承人消失的危机,传统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类的项目则处于开发不利的状态。传统音乐如皋号子,传统舞蹈如皋莲湘都是依托于人民劳动的场景产生的非遗,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机械化的普及,这些项目都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可以引入社会资金与社会团体,以弱带强,以成熟的开发带动不成熟的开发,实施非遗的“创新性保护和创造性发展”。
在新时期,我们文化工作者,要结合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切实提高文化精品质量,将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相结合,寓教与乐,雅俗共赏,提升素养,涵养精神,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文化艺术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江安镇综合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