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峥嵘岁月 初心再启新程

2019-10-20 09:27张惠清
中华儿女 2019年17期
关键词:队员建设

张惠清

阳光明媚,海风轻拂。在被誉为“东海明珠”的大陈岛上,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1956年2月到1960年7月,为响应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5批来自台州、温州等地的467名青年垦荒队员登上荒岛,以满腔热情投身大陈岛垦荒和建设事业,将满目疮痍的荒岛变成了青春奉献的热土,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

大陈岛的垦荒史,是一部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祖国海防建设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催人奋进的创业史。垦荒队员们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多的是享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从上岛垦荒到下海捕鱼,从荒无人烟到游客纷至,从破旧衰败到摩登现代,半个多世纪过去后,这片岛上世界已历经沧桑巨变,正以全新的风貌屹立在世人眼前,而当初那批热血青年斗天斗地、艰苦创业所铸就的“垦荒精神”却永不褪色,引领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首批垦荒者登陆

大陈岛,位于椒江口东南29海里处,分上、下大陈二岛,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陈岛被国民党军队盘踞。1955年2月,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解放大陈,国民党撤退时把岛上原有居民17000多人全部迁往台湾,码头、学校、医院等设施及物资均被炸毁,留下的,只是残垣断壁,一片废墟。

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1955年7月,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面对迫切需要克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严峻形势,中共中央提出国营农场耕地面积要大发展。此后,军垦官兵、支边青年、知识青年纷纷向垦荒地集结,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垦荒运动。

1955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部分地(市)、县青年团书记座谈会上,时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提议:“在大陈岛解放一周年之际,组织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重建大陈岛。”出席会议的共青团温州市委书记叶洪生当场表态:“这个任务,就交给共青团温州市委完成吧!”

随后,中共温州地委(1954年至1962年大陈岛隶属温州专区管辖)发出了“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热烈响应。

1956年1月29日,距离春节还有13天。在温州人民广场,近3万市民为207名青年举行了欢送会。

这群青年是响应“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号召、前往大陈岛垦荒的志愿者。他们平均年龄约18周岁,最小的只有14岁。他们中有高中、初中毕业生,也有在校学生和社会青年。

作为队长,24岁的王宗楣意气风发,一直站在队伍的最前列。5个小时的车程后,他率领这批温州垦荒队员,与20人的椒江垦荒队会合。

1月31日,冷风中,227人从椒江码头出发,踏上大陈岛,成为首批垦荒者。

2月2日,队员们冒着隆冬的寒风,踏上大陈岛最高峰——凤尾山顶峰,举臂庄严宣誓:“我是一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志愿来到祖国的大陈岛,面对着祖国的海洋,背靠着祖国的山河,脚踏着海防前哨,肩负着人民的希望。我们宣誓,坚持到底,决不退缩,与英雄的边防军一起,用辛勤的劳动,把海岛变成可爱的家园……”

至1960年,先后有5批共467名青年陆续上岛,参与垦荒建设。

艰苦创业的光荣与责任

“王队长,大陈岛究竟是怎样一座岛?”坐在前往大陈的船上,曾有队员问王宗楣。

他摇摇头,说不知道。但他心里,依旧有对目的地的幻想——那大概是一座美丽的宝岛吧,就和海南岛、台湾岛一样。

然而伴随着垦荒队员们的登陆,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座鸡犬不鸣的荒凉山丘。

“失望,当然失望了,跟我想象的不一样嘛。”王宗楣日后回憶起来,用一个词语形容当时的心情:心凉。

不过他不能表现出来,因为他的眼光扫过队员们,一张张稚嫩的脸上,都写满了迷茫与不安。这群城里长大的孩子,显然有些手足无措。

年轻的王宗楣很快镇定下来,他用平静的口吻为大伙打气:“垦荒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全国人民都看着呢,我们要拿出光荣感和责任感。”

垦荒大队设2个中队19个小组,垦荒的首要任务是开垦土地,种上庄稼,实现初步生活自给。“走路高低不平,夜里电灯不明,急事电话不灵,遇风航船常停,生活单调苦闷,环境艰苦冷清。”这段顺口溜,是垦荒队员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在技术员的指导和帮助下,队员们一鼓作气,两个月即开垦了几百亩荒地,种下了番薯、蔬菜,启动了岛上的农业生产。

青年们在城市长大,农业生产知识和能力缺乏,起初闹出了不少笑话——他们分不清韭菜与麦苗,认不清薯种的头与根;到麦地除草,有人把麦苗当杂草铲掉了;看到黄牛,不少人吓得连连后退;挑上担子,走不了几步就气喘吁吁……

但这些年轻人有很强的自尊心,手掌被锄头磨得不成样子,硬是不吭声。他们相互鼓劲,争先恐后,岛上慢慢有了生气。才半年工夫,荒芜的土地上种上了庄稼,养猪场、养鸡场也搞得有模有样。

天有不测风云。1956年8月,12级强台风正面袭击大陈岛,狂风呼啸、巨浪滔天,一下子就刮倒了队员们半年来辛苦建造的猪舍牛棚,毁坏了刚刚开垦出来并插上藤苗的番薯地。

在缺乏生产经验和遭受强台风袭击的情况下,垦荒队员克服不可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农作物的冬种、春播任务,还盖起了猪、兔、牛、羊畜牧场,植下了第一批果树苗。第一年就是丰收年,垦荒队共收获番薯5万多公斤、马铃薯2万多公斤、蔬菜2.5万多公斤,还有花生、绿豆等农产品。

虽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这些年轻的垦荒队员,始终充满斗志、积极进取。“遇到什么困难,大家就开展劳动竞赛,比啊,拼啊,越是艰苦越快乐,没有一个人退缩。这种精神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老垦荒队员李京洲说,大家只有一个信念:为把大陈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哪怕天天粗茶淡饭,也要开创一片新天地。

这期间,垦荒队时常能收到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件,当中还有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的来信,他们都关心着大陈岛的建设。这些信件,会在队员中间反复传阅,大家都深受鼓舞。

针对大陈岛山多地少、海洋资源丰富的特点,1957年,垦荒队分工作了调整,组建了农业队、畜牧队和渔业队3支队伍。

畜牧队又分养羊队、养猪队、养牛队和养兔队,分别在上大陈办养牛场,在下大陈办养猪场、养兔场,在竹屿岛、洋岐岛等周边小岛上放牧猪、羊等。

渔业队则分捕捞队和海带队。垦荒队投资建造渔船,组织起一支有70名队员的捕捞队,先在海边港湾里从学习摇橹开始。后来,垦荒队安排队员到福建一些地方及舟山、大连等地学习海洋捕捞和海带养殖技术。1957年,大陈岛渔业生产总收入达18万余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可观的收益。1958年,垦荒队试养当时仅限于北方部分沿海地区养殖的海带,获得成功。

垦荒队大队部提出:苦战一年、增收节支,向渔业机械化生产发展。队员们节约生活开支,每人每月除了留下2元零用钱外,其他全部投入到渔业队集体建设中去,总共积攒了3万余元,加上专员公署的支持赞助,终于建造了两艘机帆船。

1958年以后,岛上加工业逐步兴起。垦荒队员们到外地学习技术,自行研制设备,办起了乳品厂、水产品加工厂,协同岛上集体企业办起了砖瓦厂、五金修配厂、渔业机械修理厂等。同时,岛上建起邮电所、百货商店、棉布店、饮食店等工商经营企业,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

不负历史使命

1960年7月,中共温州地委派出慰问团,在大陈岛上举行了隆重的慰问大会,正式宣布垦荒队光荣完成了历史任务。

通过五年的志愿垦荒建设,大陈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破坏的荒凉废墟,变成了繁荣崭新的海上乐园。

从基础设施看,人们利用岛上的断垣残壁修建房屋2000多间,新建了“工人之家”,还有可容纳近千名观众的“友谊俱乐部”等;交通方面,新建了两座码头和20多公里公路;供水方面,修建了两座水库,满足居民和渔民淡水需求;岛上每家每户都有了电灯照明。渔汛期间,各地渔民数以万计进出大陈渔港避风和交易。

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相应发展,新办了医院、文化站、广播站、气象站以及小学、幼兒园等,解决了岛上居民的医疗、文娱和子女的教育问题。

五年的垦荒岁月,成了400多名垦荒队员一辈子的大陈岛情怀。垦荒队建制解散后,部分垦荒队员返回家乡或调离海岛,也有许多垦荒队员舍不得离开这片与自己苦乐荣辱紧密相连的土地。100多名队员继续留在岛上,被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继续为大陈岛的开发建设奉献青春和热血。

如今,许多年过去了,那段艰辛的垦荒岁月始终没有被忘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大陈岛和老垦荒队员。

2006年8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专程到大陈岛考察,并看望了岛上的老垦荒队员,作出“大陈岛开发建设大有可为”的重要指示。此后,大陈岛开发建设发生了新的变化:建成全国最大的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修好了60多公里长的环岛公路;岛上风力发电机组成功发电,每天有60多万度电输往大陆……

目睹大陈岛的喜人变化,2010年,李盛益、张其元等25位老垦荒队员给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写了封信,汇报近年来当地的建设成就。同年,习近平给老垦荒队员回信,称赞大陈岛的发展进步,是全岛干部群众特别是老垦荒队员多年辛勤奋斗的结果,并指出“大陈岛正朝着‘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目标迈进,相信今后的发展会更好”。

收到习近平的回信,老垦荒队员们深受鼓舞,表示一定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继续发挥余热,为大陈岛更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垦荒精神被总结为16个字——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我觉得很妥帖,非常感动。就是要青春无悔,把自己青春贡献给国家,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累。”张其元说。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台州市椒江区12名小学生回信,向他们的爷爷奶奶、乡亲们问好,并勉励他们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

闪现着青年志愿垦荒队奋斗光辉的一座高16.5米的“大陈岛垦荒纪念碑”,在大陈岛凤尾山顶高高耸立起来。“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这十六字垦荒精神,感召、激励着新一代大陈人。

争做新时代垦荒者

如今,垦荒精神也流淌在更多“垦二代”“垦三代”的血液之中,激励他们为新时代大陈岛建设和发展贡献青春与力量。

王海强,“垦二代”,土生土长的大陈岛人。从普通线路工,到供电所党支部书记,几十年来,他扎根大陈岛,继承了父辈的垦荒精神,身上也有一股坚韧的“垦荒”劲,心心念念的也是大陈岛。

王海强2001年曾调回市区,回到了家人身边。但没几年,他又返岛工作,坚守至今,王海强和他的同事们不仅实现了20年安全生产无事故,更是连续10年实现客户满意度100%。

“我儿子现在理解我了,子承父业,正在大学里学电力。”王海强脸上满是自豪。

“我们牢记总书记回信的殷切嘱托,把大陈岛垦荒精神升华为台州城市精神。”台州市委书记陈奕君说,全市上下正把建设现代化湾区作为新时代的“垦荒”之举,新起点上再出发,争当时代弄潮儿。

新一轮“垦荒”热潮兴起,再次点燃青年人的创业创造热情,争做新时代的“垦荒者”。“80后”王建返乡了,还把自己公司的总部从台州市中心迁到岛上。“90后”陈晨光返乡了,在岛上开起了民宿。

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乡镇年轻干部,在岛上扎下根来。作为海岛镇,大陈镇探索建立政务服务代办等制度,实现“陆上办事不回岛、岛上办事不出岛”。镇干部往往半个月、一个月才离岛回城一次。一些年轻的妈妈,干脆把孩子、老人接到岛上,“一人上班,三人上岛”一时成为美谈。

猜你喜欢
队员建设
传接球跑位练习五则
边路进攻战术训练方法
寒露
提升传接球射门技术训练四则
墙式“二过一”配合训练方法六例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篮球防守技战术的训练方法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NBA总决赛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