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联想

2019-10-20 09:27
中华儿女 2019年17期
关键词:科举考试考验声乐

1979年高考试题大部分都淡忘了,唯有作文题目记忆犹新:依据《第二次考试》内容改写成一篇《陈伊玲的故事》。原作是著名散文家何为最著名的作品,首发在1956年12月26日的《人民日报》上。散文刻画了声乐禀赋极高的陈伊玲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在台风和火灾过后,陈伊玲主动帮助安置灾民,整整忙了一宿,嗓子受到了严重影响,而次日就是决定她命运的声乐考试复试。在复试现场,她的演唱比第一次考试简直有天壤之别,考官们大失所望。而当主考官、声乐专家苏林了解到真正的原因之后,明确表态陈伊玲已经被录取……

有意思的是,全国468万高考生当时也在经历着人生第一次大考,那一年的录取率只有6%。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在经历或多或少的各种考试。中国人开创的科举考试对中国、对世界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曾经普遍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大家钱穆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政府选举考试,汉唐一年一次,宋代以后三年一次。政府人员不断新陈代谢,虽然并非民选政府,但政府官员却都从民间来。

公开考试体现的是程序的正义。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只要你通过了考试,就可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有专家统计,大宋320年,18代皇帝共任命了133位宰相,其中123位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的。连宋真宗都御笔亲撰《劝学文》。像“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名句都出自这里。他鼓励读书人“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科举考试真的可以让人通过一次成功的考试而立即改变命运,为人才上升开辟了明朗的通道。林语堂曾经说,中国官僚制度的唯一可取之处,是使中国失去了等级制度与贵族阶级。这与西方等级森严的制度相比,要文明先进许多。及至后来,西方吸取中国的考试选拔人才经验,创制了公务员考试制度,不过那是距离现代很近的事情了。

考试,当然考的是掌握知识的真实水平,但是通过科考可以一步登天,诱惑着实太大。因此,历朝历代,那些功夫没有下到,但却渴望捞取功名的弄虚作假者层出不穷,形式千般百样。

考生“募善书者,蝇头细字,写于金箔纸上,每页一篇,工价三分。经书俱千篇厚不盈寸……或藏笔管中,或置砚底……夹底草鞋之类。又用药煮写于青布衣裤上,毫无形迹,将壁泥糁上,旋即拂净,则文字立见。名曰:文场备用。每副价银百两。”这是明《泾林续记》中记述的。据说为了防止夹带作弊,连应考者带的馒头、烙饼等食物都要掰开细查。即使这样,挺而走险的人依然摩肩接踵。乾隆年间某次乡试,40多个人入场时被搜出了夹带而遭到严处,当场吓退了2000多人。

也有一些有真本事的人,并非為了功名,而是渴望通过考试检测自己的水平,实现个人的梦想。金庸先生就以82岁高龄,在剑桥大学苦读,通过了一门又一门考试,最终用成绩说话,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

有人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功原因众多,但是恢复高考,通过考试发现、培养并最终使用人才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与这种有形考试同时存在的是大量的无形考试。

1943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机关从河北西柏坡起程开赴北平。毛泽东主席激动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呀。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说,我们应该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70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没有成为李自成,是因为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考,交出了一份又一份的良好和优秀的答卷。可以说,新中国每一步前进都是通过了一次次成功的考试。

然而,毋庸讳言,在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也已出现了一些考试不及格的人。在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四场考试中,他们没能通过。 在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四张试卷中他们没有给出正确答案。

当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冲刺阶段,执政党正在迎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一场又一场严肃的考试。试题之难,试题之新,可谓前所未有。而最大的一场考试正在进行之中:在已经执政70年的时候,如何永葆初心、青春和斗志?如何永远保证不掉入“周期律”的陷阱?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是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同志的深刻论断。

每一名中国共产党人都不能游离于这场大考之外。尤其重要的是,这场考试,决不可能作弊,也作不得弊!

猜你喜欢
科举考试考验声乐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眼力大考验
“科举考试”
眼力大考验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试述科举背景下贵州明清时期的神性空间信仰
考验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