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词的行吟或游边的咏叹

2019-10-20 09:26覃昌琦
青春 2019年10期
关键词:茶卡盐湖河西走廊诗作

覃昌琦

从当代诗歌史来看,闻捷、杨牧、昌耀等诗人都有不少抒写边地自然风物的诗作,散文作家周涛更是提出“新边塞诗”的说法。边地往往与旷远粗粝的自然景观、都市通向异域的要塞、交融的宗教、文化等形成同构或譬喻。河西走廊,古称雍州、凉州,这里曾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既有丝绸贸易枢纽的繁荣,也有儒释文化的荟萃。自然风光的壮美和人文气象的厚重,让语词的“旅行”有可能穿透时空的显影,呈现出“个体真理”逾越日常形式时所凸显的纯净质地。

成秀虎的《河西走廊(组诗)》是一组似乎从一开篇就被风沙抹平诗人来路的作品,都市和日常的经验被涤荡。张清华曾在评论海子时指出,“诗歌本质上就是人与原始力量、要素的一次相遇或者拥抱。”如果说成秀虎的游边(河西走廊)咏叹具有某种现代性的祛魅化隐喻,那恰恰是诗人所告别的都市经验,并因之 “苍穹下”所能“竭力眺望远方”。(《月光下的戈壁滩》)这种内在经验的获取,更像是普希金所说的“自由的元素”的突入和真正的拥抱。

《丝绸之路》《张掖丹霞》《莫高窟》《茶卡盐湖》等以密集的编码式的词相衔接,并将不断遭遇视觉和感官的即时冲击无限迫近内心的某种启悟。诗歌语言的“造境”和诗人的心境相关,在成秀虎这里,茶卡盐湖的纯净来源于“天上的雪沉积到湖底”,于是密匝的驭词术不断游转行吟——“旧事难了”“看透,或看不透”“天空之镜”“透明中隐匿词语的冰凉”“盐霜沾满腿脚”,(《茶卡盐湖》)自然的镜像和内心的镜像几度交汇反射又相互散逸开来。在看透与看不透之间,成秀虎的驭词行吟也在参悟镜像/内心、反思/偏见、透明/隐匿的冲突和启示。在末了,“无知者盲目涉足,抽身不易/出水后盐霜沾满腿脚。”诗人像是获得了一场人生经验的顿悟,中年的思索充盈着“警语”式的启发。

实际上,成秀虎的诗作中始终有着“寻找平衡”(《阳关》)的中年稳健。诸如,“绿洲中茗茶,明目静心/前朝恩仇与今日艰辛/悄悄和谈。”(《丝绸之路》)“什么样的奇观都会产生/只要内心取消偏见。”(《茶卡盐湖》)在自然万物面前,明目静心是一种修为,能够和恩怨情仇达成和解,这恰恰是中年的豁达和人生阅历的洞见所能够撑起的。但是,对峙和冲突并没有在这一组诗作中匿迹,“洞窟里作画,世界之外/演绎另外一个世界”“暗黑处讲述明亮的道理/人体之内或之外发生的事情”(《壁画》),这种对峙的源头来自于穿透历史时空的敬畏之感,文明和历史的厚重同样可以折射出人性的光面。

成秀虎的《河西走廊(组诗)》如同咏叹调,这是一组可以诵读的诗作,而真正能够笔端行吟的是成秀虎尝试穿过时间、空间而获得的“透明中隐匿词语的冰凉”。(《茶卡盐湖》)如《敦煌之夜》,“初到敦煌,为莫高窟而来/是否也为这样的夜而来/忧伤高远,行走了千百里的路程”,古凉州的“忧伤高远”,而这“夜”抽离了现实的时间维度,和“千百里的路程”交错着时空的辽远。我想,这是敦煌带给主体经验的最大“震颤”,时空净化之后的存在透过语词获得某种确证。而这也正是沃爾夫冈·伊瑟尔所说的“从生活日复一日的单调性中解脱出来,从习惯性的所指中分离出来,创造诗歌想象中的新奇之物。”

责任编辑:李樯

猜你喜欢
茶卡盐湖河西走廊诗作
梁潮诗作《水里边》·源清书法
河西走廊的风
天空之镜——茶卡盐湖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美丽的茶卡盐湖
在河西走廊聆听
游茶卡盐湖记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